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漢他病毒症候群 Hantavirus Syndrome

受漢他病毒(Hantavirus)感染的齧齒類動物遍及全球,目前已知有多種齧齒動物可伺機將漢他病毒傳播給人。患者會出現多樣性的嚴重症狀,主要是因血管內皮細胞出現病變所引起,感染後會造成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低血壓性休克及出血性症狀。但亦有多種漢他病毒可從齧齒類動物體內被分離出,而與人類病例無甚關聯。在1993年美國首次爆發不同於以往已知的漢他病毒感染症,過去咸認為漢他會引起腎臟衰竭等症狀,而此次發病症狀主要與肺部病變有關。因二者皆有病因學上相關的病原體,且有類似的流行病學與病理學特性(前趨性發熱症狀、血小板數低下、白血球增多及微血管滲漏),茲將二種疾病分別描述如后:
「漢他病毒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為一種急性傳染病,突然發燒且持續3∼8天、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出血症狀在第3∼6天出現,而後蛋白尿、低血壓,有時休克,腎病變可能輕微,但亦可進行至急性腎衰竭且維持數週。
「漢他病毒肺症候群(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屬人畜共通的病毒性傳染病,早期病癥主要為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燒、疲倦和嚴重的肌肉痛(尤其是大肌群,如大腿、臀部、背部等),半數以上患者同時伴隨有頭痛、胃部不適、噁心、嘔吐、暈眩、寒顫等現象。通常在發病4∼10天後才會開始出現咳嗽及呼吸急促等症狀,一旦心肺症狀出現後,病程可能快速發展至呼吸衰竭與休克。腎臟及出血症狀只發生於部分重症個案。血液學檢驗可做為協助鑑別診斷的依據,當病人的體液開始由循環系統移至肺臟時,會呈現血比容上升及低蛋白血症的現象,血液中非典型淋巴球的比例明顯增加,而且中性球的分布左偏(先驅細胞比例上升)。此外,80.0%以上的漢他病毒肺症候群患者的血小板會降到150,000個/毫升以下。漢他病毒肺症候群致死率約40.0%∼50.0%,存活者大多在數週至數月後可恢復正常肺功能,少數個案留有肺功能缺損的後遺症。
漢他病毒的感染必須經由實驗室診斷的確認,目前主要的檢驗方式包括病毒抗原、病毒核酸及抗體的檢測。免疫螢光抗體測定法(IFA)及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可用以檢驗出特異性的抗體,大部份病人於住院期間即有IgM抗體產生。蛋白尿、白血球增多、血小板減少、血液尿素氮增多等徵象對診斷皆有裨益。

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漢他病毒在分類上屬於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狀呈圓形,直徑約100nm,由單股RNA包含3個節段所組成,屬於第三級危險群微生物(Risk group 3, RG3)。病毒外圍覆以脂肪包被,易被油性溶劑如酒精、一般消毒劑、或家庭用漂白水等化學藥品去活化。目前經由基因序列比對或血清學檢測方式,可將漢他病毒區分成二十種以上的不同型別,分別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各有其獨特的齧齒類宿主。

這些病毒當中,有的未發現會引起人類疾病,其他與人類疾病相關的漢他病毒,依其引起的臨床症狀主要可分成二群:一群主要造成漢他病毒出血熱,又稱腎症候性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大部份出現在亞洲和歐洲。另一群則會引起漢他病毒肺症候群(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

已知會引起漢他病毒出血熱的型別主要有四種:

漢灘病毒(Hantaan virus)
自然界存在於黑帶森鼠(Apodemus agrarius, field mice)。

漢城病毒:(Seoul virus)
存在於大鼠(Rattus norvegicus and R. rattus, rats)。

普馬拉病毒(Puumala virus)
存在於田鼠(Clethrionomys glareolus, red bank voles)。

多伯伐病毒(Dobrava virus)
存在於黃頸鼠(Apodemus flavicollis, yellow-necked field mouse)。

其中漢灘型和多伯伐型引發的疾病症狀最嚴重,死亡率約在5∼10.0%。其次是漢城型,死亡率約為1.0∼2.0%,感染此型病毒的患者多有肝炎症狀,這是和其他三種型別的臨床症狀最大不同之處;而且因為傳播宿主的活動習性,漢城型病毒的感染比較常發生在都市地區。普馬拉型引起的症狀最輕微,致死率只有0∼0.2%。
Loading…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