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日本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後,99%是沒有症狀或只是輕微不適。但有些病患的血液病毒量很高,病毒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腦炎,經過四至十四日不等的潛伏期,病人有嗜睡、發燒、嘔心、頭痛、腹痛等症狀,經過二至三日,症狀加劇,嘔吐、意識模糊、抽搐、情緒激動、昏迷等,有部份病患會有顱神經麻痺、肌肉無力、震顫等癥候。

日本腦炎係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日本腦炎病毒的感染大部分為無症狀感染,少部分輕微病例會產生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嚴重者則出現頭痛、高燒、腦膜刺激症狀、昏迷、痙攣等症狀,最後導致精神、神經性後遺症或死亡。患者通常在經過5∼15天的潛伏期後出現臨床症狀,其典型的病程演進可分為四個時期:

前驅期(2〜3天):前驅症狀發作快,主要出現頭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精神不安、發燒或輕微呼吸道感染症狀。

急性期(3〜4天):高燒、部分兒童呈現抽筋症狀,伴隨腦膜刺激現象、頸部僵硬、四肢僵硬、深部及淺部反射異常、震顫、言語困難、小腦性的共濟官能喪失、神智不清、對人時、地不能辨別、甚至昏迷或死亡。

亞急性期(7〜10天):中樞神經的侵犯較緩,部分病例仍有生命危險。患者照護上另需注意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瘡等問題。

恢復期(4〜7週):大部分存活病例的神經功能缺損仍存在,其中包括四肢僵硬、無力、腦神經及錐體外徑路的異常。
日本腦炎臨床過程與預後變化較大,恢復期較長。其產生的神經性後遺症包括不正常肌張力、語言障礙、運動肌無力等。精神性後遺症以脾氣暴躁、性格不正常為主,智力不足則常發生在年輕的小孩。致死率為5∼60%,患者末梢血液的白血球增多或正常,大部分為中性球(neutrophil)。腦脊髓液的蛋白質量略增高,白血球數為50∼500/mm3。
本症與腸病毒、腮腺炎病毒、黴漿菌、皰疹病毒及其他病毒引起的腦炎及腦膜炎分別並不容易,需要靠病毒的培養或血清學檢查。血清學的特異鑑別法是測血清及腦脊髓液中IgM特異性抗體,或對急性期及恢復期血清以中和試驗法(plaque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 PRNT),測其抗體力價有無4倍或4倍以上上升。其他血清學方法,如血球凝集抑制試驗(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 HI)、間接免疫螢光檢定(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ssay, IFA)、補體結合抑制試驗(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CF)等,可能因存在對抗其他同屬病毒的抗體,而產生交叉反應。將發病1週內死亡,死後10小時以內的患者腦組織接種至乳鼠或組織培養中,可能分離到病毒;死後10小時以上的腦組織抹片用螢光抗體法檢驗可呈陽性;而由已有症狀之患者血清及腦脊髓液則不易分離到病毒。

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由黃病毒科(Flaviviridae)下,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日本腦炎病毒引起。
Loading…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