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風」的中醫療法

「中風」一名卒中,即一般所謂腦溢血或腦阻塞。由於本病起病急劇,症見多端,且變化迅速,與自然界之風,起於傾刻,瞬息驟變之特性相類似,故稱之為「中風」。本病好發於四十至六十歲間,且男多於女。患者往往有血脂肪偏高、動脈硬化、血壓異常等心血管疾病徵候,由於平日疏忽,遽然發生「中風」。輕者常導致肢體麻痺,口眼喎斜,語言模糊,半身不遂;重者癱瘓床第,一切須人侍奉,不僅造成病人的痛苦及家屬的負擔,更是社會的損失。

「中風」係一種腦病。「頭部為諸陽之會」,全身經脈均會通達頭部,匯聚成「元神之府」,以發揮腦的功能。當經絡功能正常,氣血運行通暢,人體各部組織器官自可聯繫成一個整體,以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動。若有任何原因(如外感風邪、情緒暴怒、鬱悶或外傷等)使運行氣血的經絡發生障礙,致經脈氣血不能正常通達到各部位(尤其是頭部),即可引起中風,而發生半身不遂,吞嚥障礙或講話不清楚等一系列症狀。

【中風的治療】

一、中風的發生,主要係因腦血管破裂出血或腦血管狹窄,腦血流量不足;或因心臟或頸動脈栓子阻塞腦血管,導致腦部缺血而引起。中風時,一般可急用消毒過的針在十宣(十個手指尖附近)放血後再送醫急救。放血不僅能引氣血下行,亦可減少中風的後遺症。除了十宣(十指)外,百會穴及委中穴放血亦是中醫急救中風閉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顏面潮紅,喉中痰鳴,脈弦滑而數)的常用方法。但對於脫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開,汗出如油,脈微欲絕)的患者,則須回陽固脫為先,溫補氣海穴及關元穴(丹田部位),以培補元氣。故即使是急救,中醫仍須虛實分明,辨證論治的。

二、中風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後遺症需要治療。且患者愈早接受復健治療,療效愈佳。例如半身不遂症,因患側的脈道障礙,氣血多流向健側,使兩側氣血不平衡。中醫可透過針灸的補瀉手法,並輔以藥物,以健旺全身機能,使中風病患早日康復。

三、中風患者大多氣血虛衰,血流不暢,致氣滯血瘀。坊間常見流傳的治療中風後遺症藥方即是以補氣為主的補陽還五湯。此方為清代王清任先生所創立。他比喻人體陽氣為十成,左右各得其半。若虧五成,所剩五成又歸併一側,則半身不遂。故創立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耆,以補氣活血,使氣足血行,而還「五」以復十成。但本方所治中風後遺證,以氣虛血瘀為主。若患者有痰、頭暈、耳鳴、失眠等症,則應慎用本方,以免壞病。

四、中風後臨床上出現的肢體癱瘓,屬中樞性神經血管疾病。發病初期,肢體肌肉神經正常,但若肌肉長期失用,則會出現廢用性肌萎縮。利用針灸復健將有助於腦組織及肢體功能的恢復。許多有關經絡的研究顯示,經絡的路徑與神經的走向有關,穴位亦多在神經附近。針刺穴位可以直接透過相關神經的參與,將針刺信息傳入脊髓,再傳入腦。故針刺信息一方面可透過脊髓的初級運動中樞,興奮癱瘓肌肉,以防止廢用性肌萎縮;另一方面則可藉反復刺激來興奮大腦高級運動中樞,以幫助恢復或重建正常的反射弧,從而改善病損腦組織的血氧供應,以恢復神經功能。

五、中風患者每復發一次,其病情就會較前加重,療效和預後亦較差。曾有研究者,將十年內接受針灸治療的中風後遺症個案與相同時間內接受西醫藥物治療的個案進行回歸性研究,結果發現接受針灸治療法治療中風後遺症患者的復發率為百分之十一.二八,而西醫組的復發率則為百分之二九.四五。臨床治療亦證實針灸治療中風後遺症頗具療效。中國大陸地區有些醫院甚至政策性規定,對於中風患者,除須緊急開刀者外,均優先給予針灸治療。針灸治療中風的療效已普遍受到肯定,值得向國人推薦。

【結語】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中年人的負擔及工作壓力亦日益沉重,腦中風患者勢必愈來愈多。且因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後遺症需要他人照顧,常造成家庭與社會的負擔。而一般人突然中風,通常會顯得沮喪,對外界亦會冷漠逃避。中風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此時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善意與愛心的對待,使其慢慢適應心理上的困擾。對於半身不遂或癱瘓的病人,除須經常變換其體位,並按摩患肢外,平時亦應多注意保暖,並鼓勵病人多作活動,以促進氣血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變形,使病患對復健充滿信心,早日恢復正常獨立的生活。
本文作者:台北市立中醫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