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髖關節病變手術新方法-創雙刀口人工關節置換術

文:長庚紀念醫院骨科系關節重建骨科 李炫昇主任

人工髖關節置換是現今醫療科技之中能提高生活品質與改善疾病狀況最可信的治療方式之一,經過30多年的改進,髖關節置換之技術似乎已經到達了完美的境界。然而2002年美國理查柏格醫師發表一種革命性的手術方法來施行人工關節置換,因為整個手術過程穿梭於組織縫隙間,完全不需要破壞關節周圍的組織,所以病人手術後奇蹟似的迅速復原,由於這種革命性的手術成效如此顯著,頓時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創雙刀口人工關節置換術

每年全世界約有一百萬人接受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以解除痛苦,過去的人工髖關節置換通常以「單一傷口」、以後側位或前側位做手術,最近更將手術傷口縮小到10公分以下,以達到美觀與恢復較快的效果。但是僅將手術傷口縮小並非十全十美的方式,不論是後側位或是前側位手術,都需要將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先切斷,然後植入人工關節,之後再將肌肉組織縫合。但是新的微創髖關節置換術則是利用兩個小傷口,以特別的技術分別將髖臼杯與股骨柄植入,所以又叫做「雙刀口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單一傷口」與「雙刀口」最大的不同就好像在一個瓶子裡放置一艘帆船,「單一傷口」的方式是將瓶底先切斷,將帆船置入,然後再將瓶底黏回去,「雙刀口」則是從瓶口利用工具,一部份、一部份將帆船在瓶子內組合完成,不但如此,由於「單一傷口」手術方式需要切斷肌肉組織,所以常有容易脫臼或肌肉無力跛腳的問題。

長庚醫院在2003年9月開始引進「雙刀口人工關節置換術」,經過超過半年的追蹤,證實這種新的手術技術配合新的人工關節器械確實對病人在美觀、功能、以及恢復上有極大的好處。這種手術的困難度相對於傳統手術方法非常的高,對於手術醫師而言則是一大挑戰,但對於病患最重要的好處在於手術傷口小,而且完全不需要將肌肉組織切斷再縫合。長庚醫院目前已經成功整合關節重建骨科專科醫師、復健科醫師、麻醉科醫師、專科護理師、復健師、護理師等組成最專業的團隊,並發展出改良式的「雙刀口人工關節置換術」,目前已嘉惠數十位病人,同時也將在國際醫學會議上發表論文以為國爭光。

所謂「雙刀口人工髖關節置換」是在病人的鼠鼷部打開一個5至6公分的傷口,然後繞過兩個組織間隙進入髖關節,將關節病灶清除後,利用特殊的器械將髖臼磨成理想的形狀與大小,將鈦合金的臼杯植入,之後從臀部後方切開一個2至3公分的小傷口,以導向飛彈的技術將股骨骨髓腔擴孔,再將股骨柄植入股骨內,關節組合完成後就可將迷你傷口縫合。

由於手術的技術非常困難,而且常需要在手術的過程中以X光影像作為導航的依據,因此這種手術雖然有迷人的結果,但是目前全世界有幸接受這種手術的病患卻僅僅只有1千多人,究其原因可能如下:其一是因為醫師對這種手術方法不熟悉,而且可能會因為勉強為病人執行「雙刀口」手術而導致手術失敗,況且在手術的過程中照太多的X光對病人及醫護人員也是一種傷害;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有些病人並不一定適合這種手術,包括年齡太老、骨質疏鬆、過度肥胖、曾經接受過髖部手術、再次人工關節置換病人、骨折或脫臼、髖臼內凹、肌肉組織過於發達、或有認知障礙、精神狀態異常的病人,均不適合「雙刀口」手術;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手術中的視野太小,所以有可能發生各種非常困難處理的併發症。

為了突破手術技術的屏障,長庚紀念醫院骨科系關節重建骨科團隊多次派員遠赴國外專研「雙刀口」手術法,並加以改良,經過院方詳細評估後,陸續於2003年9月起為40多位病患施行「雙刀口」手術法,每一位病人均經過詳細的追蹤與手術品質管制,由於手術的視野經由改良式的手術法可以大幅提昇,因此大大的減低併發症的發生率,這些病人年齡從24歲至85歲不等,平均年齡54歲,手術時間平均158分鐘,失血約780CC,手術傷口平均約9公分,手術後平均住院4天即可出院,所有的病人之中,沒有一位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由於東方人體型大多並不肥胖,此種「雙刀口」手術以迷你的傷口,應該非常適合引進本國以嘉惠病患。
本文作者【長庚紀念醫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