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與季節性感冒有哪些不同?專家指出這樣預防最有效!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英文: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於2001年首次被荷蘭的研究團隊發現,但研究指出,這種病毒感染人類呼吸道的歷史可能已超過60年。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病毒特性與傳播方式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是一種有外套膜的病毒,這層外套膜上有類似小刺的蛋白質,稱為 F 蛋白和 G 蛋白。這些蛋白不僅是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也是人體免疫系統辨識病毒的重要目標。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透過接觸被污染的飛沫或分泌物,例如病人咳嗽或打噴嚏後的飛沫,或觸摸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後再接觸眼、口或鼻子。特別是在擁擠、不通風的室內環境中,病毒更容易傳播。感染後通常會有4至7天的潛伏期,這段期間病人可能尚無明顯症狀,但已具有傳染性。

此外,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常見於冬季和春季,與一般的季節性感冒類似,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例如:兒童、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例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觸碰臉部,以及遠離生病的人群,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有效方法。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雖然多數為輕症,但在某些高危人群中可能造成對健康構成較大的威脅。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輕度感染者可能僅表現出類似感冒的症狀,如咳嗽、流鼻水、喉嚨痛和輕微的不適。隨著病情加重,部分患者會發展為下呼吸道感染,包括細支氣管炎或肺炎

兒童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的高危族群,臨床症狀常見發燒、喘鳴、持續性咳嗽及呼吸急促,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嬰幼兒更容易因病毒影響發生呼吸困難或需要住院治療。對於老年人,感染後可能表現出更明顯的呼吸困難,甚至因肺部功能受損出現缺氧等危險情況。

免疫功能低下的族群,如癌症患者、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後,症狀可能更加嚴重,嚴重可能發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的診斷方式

目前最常用的診斷方法為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這種檢驗方式的靈敏度和準確性較高。其他方法如病毒培養和免疫螢光染色(IFA)法也可用於診斷,但容易受限於技術和時間。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治療與預防

目前,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尚無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或針對性的治療方式。因此,治療的重點在於根據患者的症狀進行支持性療法

對於輕症患者,通常建議使用退燒藥來緩解發燒症狀,並確保患者補充充足的水分以避免脫水。同時,可使用止咳藥或其他舒緩呼吸道症狀的藥物,幫助患者更舒適地恢復健康。
對於出現嚴重症狀的患者,如呼吸困難或血氧濃度下降,則可能需要住院治療。此外,針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考慮使用免疫球蛋白或單株抗體等治療方式,但其效果仍需進一步研究評估。

在預防方面,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避免感染的關鍵。建議民眾勤洗手,避免觸摸眼、口、鼻等部位,並遠離咳嗽或打噴嚏的人群。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節,避免進入人多擁擠且通風不良的場所,且配戴口罩。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疫苗研發已經取得一定進展,許多科學家正致力於開發能有效預防病毒感染的疫苗,特別是針對病毒 F 蛋白的設計。然而,這些疫苗尚在試驗階段,仍需進一步研究以確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未來,疫苗有望成為防止 hMPV 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參考資料


官方網站_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官方網站
簡介
•成立於1998年,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是一個專注於醫療、藥品、保健、養生與生活知識的醫藥健康媒體平台。不僅提供最新的醫藥新聞,更致力於成為民眾的「醫療決策評估夥伴」。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