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淺談慢性疲勞症候群及治療方式

文: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 陳健文醫師

人在工作或是活動以後,疲勞是正常的反應,通常在休息以後都能恢復。但是在一些生理或是心理的疾病狀態下,會有慢性的疲勞發生,而且無法在休息之後恢復,像是癌症、心肺疾病、內分泌疾病、憂鬱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嗜睡症,或是一些正在使用中藥物的副作用,都會產生長期慢性的疲勞,無法以短暫的休息來得到緩解。這些疾病或狀況,若能對症下藥好好處理,疲勞的症狀大多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有一部分的病人,卻在詳細的問診及檢查後,仍然不能獲得一個確切的病因診斷,可能就符合「慢性疲勞症候群」這樣的一個診斷。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必須符合以下的主要標準,而次要標準至少符合四項。如果程度未達診斷標準的,則歸類為「未明原因的慢性疲勞」。


主要標準:

新近明確發生,而無法用其他疾病或已知原因解釋的慢性疲勞,持續達六個月以上﹔此疲勞不是因為過勞而產生,也不因休息而改善﹔疲勞對個人工作、社交或是其他活動產生影響。


次要標準:

1.短暫的記憶力喪失或是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活動能力受損。

2.喉嚨疼痛。

3.頸部或是腋下淋巴結壓痛。

4.肌肉疼痛。

5.非發炎性關節疼痛。

6.和以往之頭痛強度或是模式不同之新發作的頭痛。

7.再怎麼睡都睡不飽。

8.活動後疲倦超過24小時。

據估計,在美國每10萬人中約有兩百人為慢性疲勞症候群所苦﹔但全美可能有多至50萬人符合診斷。美國疾病管制局對此病進行研究發現,得病者以女性較多,但是不論男女都可以得病;發病年齡平均為30歲,青春期也可以得病但是發生率遠較成年人為低。目前沒有證據可以明白指出,此病為傳染性疾病。很有可能慢性疲勞症候群是為多病因的疾病;許多不同的病因單獨的或是一併在人體上作用造成相同的結果。

一、病毒:以往有人認為,此病可能是EBV病毒造成,但是目前的研究認為並非所有的病患皆由EBV病毒所感染產生,但是有部分的病人的確是有EBV病毒或是其他病毒的感染。

二、免疫系統:也有人觀察到病患的免疫系統的表現和一般人略有不同,但是卻又沒有達到一般免疫系統疾病病患免疫失常的程度,也沒有觀察到身體組織因此受損的證據。

三、內分泌系統:研究也顯示,病患血中的可體松(一種人體的類固醇)平均較正常人來的低,但是每個病患單獨來說,卻又都還在參考值的正常範圍內。單獨額外補充類固醇,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四、姿態性低血壓:一項研究指出,96%的慢性疲勞症候群病患,有姿態性低血壓的問題,遠高於一般的健康正常人。有部分的慢性疲勞症候群病患,在服用治療姿態性低血壓的藥物後病情得到改善,但是並非所有的病人都有效。

五、營養缺乏:沒有證據顯示,特殊的營養缺乏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

因為沒有確切的病因,而且病因可能是多因子的,目前的治療多為症狀治療,以緩解病人的症狀、減輕不適。目的,以回復病患的生活到發病前的活動程度及個人功能為目標。但是復原的速度可能較為緩慢;想要一下子就回復到原來的工作強度或是生活步調是不切實際的,並且常常導致病患更加疲倦及帶來挫折感。良好的醫病關係是治療中很重要的部分,充分的溝通及信賴才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以下是一些常常採用的治療方式:

一、體能活動:「要活就要動」,即使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患者也不例外。適當的體能活動,可以增加個人的愉悅感。但病患的活動程度,以不增加現有的疲勞感覺為準。被動式的體能活動,如按摩、整脊療法、針灸等,雖然可以讓人覺得更舒服,但是還是要搭配主動式的體能活動,才會有較佳的效果,如水中運動、柔軟體操等等;瑜珈或是太極拳等等也是很好的選擇。

二、對病患及家屬的教育:使病患進一步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知道自己的極限所在,而不至於導致症狀的惡化。積極做法上,可以找出誘發不良結果的線索,逐一加以改變,並建立新的良性增強物。家屬對於疾病的認識,可以減輕疾病對於家庭的影響和衝擊。醫師及家屬對於病患的同理心支持能給病患心靈上的安頓。

三、藥物治療:包含有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低劑量的三環類抗憂鬱藥物、新一代的抗憂鬱藥物、抗焦慮藥物,甚至是抗過敏藥物等等。藥物的使用,必須在醫師的處方及指導下進行,方能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或是危險發生。

四、促進健康:均衡良好的飲食,可以確保充足的營養素來源;規律的生活習慣,也可以避免造成症狀加劇的惡性循環;戒菸及減肥等,都是已經證實對健康有很大的助益;另外,一些自我放鬆的小技巧,像是溫水浴、泡腳、腹式呼吸等,對於增加愉悅感及改善睡眠都有幫助。
本文作者【家庭醫學部 陳健文醫師】
本文由【台北榮民總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