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傳統醫學--中藥食療,照護小兒腹瀉!

文: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中醫科主治醫師鄧正梁

小兒腹瀉是臨床常見病症,一般經適當治療都能痊癒。但有些小兒由於本身脾胃功能較差,加上治療不及時或不恰當,腹瀉往往日久不能痊癒。

臨床上,一般把持續三個月以上的小兒腹瀉稱為慢性腹瀉,往往在發病初期曾治療過,療效不明顯,或症狀雖有減輕,卻未痊癒。慢性腹瀉在病程的某些階段會表現為「濕熱瀉」、「風寒瀉」或「傷食瀉」,應按照症候治療。

小兒慢性腹瀉由於病程較長,患兒身體逐漸虛弱,病情較輕的為「脾虛濕滯瀉」,一般表現為反覆發作,時輕時重,大便稀溏,顏色淡黃,臭味不重,夾雜有不消化的乳食,常在進食後隨即要瀉,吃得較多就會出現腹脹、大便量多,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冷飲後,腹瀉加重,食欲不振,臉色萎黃,疲倦乏力,形體瘦弱。

這類患兒通常可選用參苓白朮散、淮山藥粉,每次5∼10克,加開水調成乳糕樣服,每日3 ∼4次。或服芡實粥,實煮成粥,加白糖少許,當粥吃。

若腹瀉日久不癒,病情進一部惡化,就成「脾腎陽虛瀉」,表現為久瀉不止,大便清稀,無熱無臭,大便中夾雜有未消化的食物,或每日清晨時即想大便,食欲不振,四肢冰涼,怕冷,面色白,精神不振。

「脾腎陽虛瀉」的兒童可選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溫補脾腎的藥方,堅持服用治療自可痊癒。慢性腹瀉均可用吳茱萸15克、丁香1克、胡椒15粒,共研細末,每次用1.5克,加陳醋或植物油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用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本文作者:振興醫院中醫科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