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春節國際飛行,慎防「經濟艙症候群」!!

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泰安醫院院長、北醫教授謝瀛華醫師/詹曉雯 組長

最近幾年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成了飛行的重要新議題,之前它被稱為「經濟艙症候群」,由於好發於經濟艙之狹小座位,因而得名,但實際上不僅發生於機艙中,舉凡在狹窄的空間中長時間不動者皆可能發生,包含窄小的汽車或火車座椅等,甚至個人長時間打電腦久坐不動。發生靜脈栓塞的原因有很多,或許靜止不動是主因,不管是什麼交通工具,只要4個小時以上的靜止不動就有發生血栓的風險。

機艙中的溼度在20﹪以下,比撒哈拉沙漠還要乾燥,因此在機艙中每小時約有80毫升的水分從體內蒸發,12小時下來便會流失約1公升的水份,體內的水分減少,使血液的黏性上升,或一直維持不變的姿勢,使血液循環惡化,就容易形成血栓。深層靜脈栓塞是一種血管壁因血流緩慢性凝結成塊的情形,當此血塊經血流沖刷而脫落,血塊便會順著血流流向身體各處,若血塊堵住下肢血管,則容易有抽筋、腿腫脹或疼痛、小腿無力的感覺稱為小腿深層靜脈栓塞或腓骨靜脈栓塞,若血塊因靜脈血循環回到心臟而堵住冠狀動脈,則會形成心肌梗塞出現心絞痛、胸悶,而鎖骨栓塞有手臂腫脹、腋窩柔軟,血塊也有可能堵住腦血管而形成中風,若血塊堵住肺血管則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會感到胸痛、呼吸困難、眼花或心悸,甚至死亡。

依據英國倫敦的希斯洛機場(Heathrow Airport)在1979~1983年的統計,肺血栓是造成飛行中或飛行後死亡的第二原因,約占18﹪,平均每個月會有一位乘客死於深層靜脈栓塞;而歐洲旅行醫學會也提出,每4500萬名乘客中,有一人會得肺栓塞症,若飛行時間逾12小時,則暴增為每26萬人中會有一人(Yomiuri On-Line/健康生活,2002;Nik-Einetいきいき健康,2002);日本成田機場在八年中有25人死於深層靜脈栓塞;澳洲已有800多個案件向航空公司求償,影響之大由此可見。評估一年的DVT罹患率是千分之一,從驗屍研究證明大部分的靜脈栓塞是沒症狀的,有學者認為某些特定的人在長程旅行中發生抽筋的情況,亦伴隨靜脈栓塞的風險,但欠缺嚴謹的實驗資料去證明,這已經對旅客的生命安全已造成威脅(Forbes C D et al, 1998)。

一般來說靜脈栓塞疾病的報告中與航空飛行相關的有:小腿深層靜脈栓塞(腓骨靜脈栓塞)(見圖2-10-1)、鎖骨靜脈栓塞、大腦靜脈栓塞及肺栓塞等,深層的靜脈栓塞(DVT)有時就算阻塞了數條血管也許都不會有症狀,而靜脈栓塞的情況經由案例統計所得的好發期也許在起飛的24小時內就會發生或在飛行後的第4天發生。

發生DVT與機艙相關的風險因素有關,固定又狹窄的座位、低氣壓、低溼度、相對性的缺氧和脫水等,與旅客相關的風險因素如肥胖、慢性心臟病、其他慢性病、雌激素治療(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惡性腫瘤、之前的DVT、近期的膕靜脈壁手術或受傷、孕婦、癌症患者、超過40歲者、遺傳性高凝血症者、靜脈血管炎等,經實驗證明只有脫水和相對性的缺氧是確認的風險因素,機艙的低氧分壓(PO2)會增高深層靜脈栓塞風險(James, 1996)。

高空飛行時,大氣壓力會隨著飛行高度而降低,在35000呎時大氣壓力為海平面的23﹪,高度在43000呎時則只有16﹪。一般機艙中的環境維持在5000~8000呎高度時的壓力,在此低壓環境下,人的動脈血氧分壓會由95mmHg 降至56 mmHg,機艙中的低氣壓和相對性缺氧,也許會減低內皮細胞的分解纖維蛋白的活性;而狹促的位子會藉由椅子的外力加壓而引起靜脈鬱血及膕靜脈的抽筋,這似乎很可能發生在複合流體力學和生化改變的航行中,特別是那些容易發生靜脈血栓又一直坐著的人身上,如老人(Shanthi Mendis et al, 2002)。

罹患深層靜脈栓塞的機率隨年齡增長其風險越高,小孩發生的機率是十萬分之一,而老人的罹患機率升高至百分之一 (Rosendaal F R, 1999)。有研究發現旅客在50歲以上,經歷了長時間的飛行旅程(平均24小時),且未穿彈性襪的旅客中,有十分之一的機會發生深部靜脈栓塞,因為年齡與飛行時間都是會增加深部靜脈栓塞危險的因素,目前已提出的臨床研究顯示,大約有10~20%的小腿靜脈栓塞會擴展到靠近體中心的靜脈,大約有10%的小腿靜脈栓塞的病人會出現肺栓塞(John H Scurr et al, 2001)。
本文作者:謝瀛華院長/ 詹曉雯組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