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慢性鼻竇炎 滴鼻消腫通竅

文: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中醫科主治醫師鄧正梁

鼻竇是鼻腔周圍面顱骨的含氣空腔,有額竇,上頜竇,篩竇和蝶竇等等,各竇都有開口與鼻腔相通。慢性鼻竇炎是指鼻竇粘膜的慢性炎症。慢性鼻竇炎可單發於某一側或某一組鼻竇,臨床上以上頜竇發病最高。

本病的發病原因可由於勞累過度、生活環境衛生差,以及患者有慢性疾病,如肺結核、糖尿病、慢性腎炎等,導致免疫機能下降,鼻竇粘膜容易被細菌感染,腫脹,肥厚,鼻竇口引流不暢而致病。易見於急性鼻竇炎反復感染而成,也可由於繼發性感染,如齒根感染引起牙源性上頜竇炎,游泳感染、外傷異物、鼻腔腫瘤等。臨床表現主要為
鼻塞、流濁涕量多,頭隱悶痛,嗅覺障礙,並伴有全身不適,如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治療原則為提高機體抵抗力,去除感染病源,可給予抗組織胺藥及抗生素類藥物,亦可用局部透熱等物理療法;而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如上頜竇根治術等。

慢性鼻竇炎在中醫臨床稱為『鼻淵』。古人亦有“腦漏”的病名,天真的以為濃濃的濁涕是由腦部流下來的液體。從中醫的角度而言,認為病位在肺、脾兩臟,肺開竅於鼻,若久病體弱,失於調養,肺臟虧損,傷蝕鼻竇粘膜而為病。若飲食不節,過度疲勞,損傷脾胃,導致濕濁滯留,久而化熱,蘊結鼻竅而為病。

慢性鼻竇炎病程長,纏綿難愈。若不積極治療,少數的額竇炎、篩竇炎可引起腦部的感染,十分危險。

若鼻塞嚴重,涕多黃稠,頭悶重痛,可用清熱祛濕化濁的方法;病久後有氣滯血瘀之象,可加以調和氣血,行滯化瘀之藥,如當歸、川芎、鬱金、辛夷花、蒼耳子、白朮、茯苓等等;若更兼有全身困頓乏力、食少腹脹、便稀溏,可更加健脾益氣的藥物,以增加身體的抵抗力;若日久不愈,嗅覺減退,遇風冷等刺激症狀加重,甚至四肢冰冷,喘,可佐以溫補肺氣,疏風散寒之品,如荊芥、細辛、白芷、熟附子等。

慢性鼻竇炎不一定只能光靠藥物內服,因為病因為鼻竇發炎,可用滴鼻法,如用鵝不食草、川芎、細辛、辛夷花、青黛等研末,每日2次,清熱消腫通竅,利於膿涕的排出。

慢性鼻竇炎在耳鼻喉科中發病率高,雖不危及生命,但嚴重影著工作,學習和生活,尤以鼻塞、涕多為其特點,亦為治療難點。我們認為慢性鼻竇炎主要為脾肺虛損,正氣虛衰,邪氣侵入,風濕熱邪瘀阻於鼻,導致鼻塞涕多,故扶正祛邪,行氣通竅,排膿除涕為治療的大法。

又反復發作,日久難愈為其另一治療的難點,一般本病大多是由急性鼻竇炎繼續感染而成,故急性鼻竇炎應積極的治療,但許多人易將急性鼻竇炎誤認為是感冒,而延誤治療導致反復發作,纏綿難愈。

除此之外,還應注意身體的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積極治療,保持鼻腔清潔,去除積留的鼻涕,使鼻道通暢,注意擤鼻的方法,不可過於用力,工作環境應保持乾淨清潔,以避免引起鼻竇炎的復發。
本文作者:振興醫院中醫科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