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常吃【味精】真的會讓人變笨嗎?

有此一說:

某雜誌內容『統計研究吃味精會變笨』請問這是真的嗎?
可是市面上很多料理,都會放味精,雖然也有一些是針對養生或是有機料理為主要訴求,但是味精真的會讓人變笨嗎?那不過只是一些礦物質的成分而已嗎?!謝謝醫師。


醫師回答
中醫婦兒科 陳明珠醫師

味精的成份為胺基酸類物質,並不會使食用者因而變笨,只是有些人會因為味精不耐症產生所謂的“中國餐館症候群”。


營養師回答
營養保健諮詢科 李雪立營養師

味精的成分:是麩氨酸鈉,我想可能有人稱谷氨酸納,我們要先了解所謂鮮味的來源,就是來自一些特殊的氨基酸,如海鮮、高湯內都有,我想這篇應是因為蛋的氨基酸含量和種類豐富,自然也有這種造成鮮味的物質,不過跟蚵、蛤、蝦…自然是比較少的,所以味道較淡,味精的添加,應是要或不要皆可的。


營養師回答
營養保健諮詢科 陳正育營養師

其實,味精的主要成份為麩胺酸鈉,麩胺酸鈉在人體會代謝成麩胺酸,而麩胺酸是自然界22種胺基酸中的其中之一,同時也是身體內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也就是大腦神經傳導的重要成分之一。既然是大腦所需的物質,又怎能說吃了它之後會變笨呢!

由於,目前國際上已公認味精是一種安全的調味品,所以截至目前為止,所有證據顯示,味精對人體並沒有害處。

但是麩胺酸鈉若加熱過久(攝氏一百度,十分鐘以上)會轉變為焦谷酸鈉,焦谷酸鈉則有致癌作用,所以,味精應該在菜起鍋前才加入,以免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


醫師回答
一般外科 黃元惠醫師

根據網站https://mail.vewong.com.tw/market/new_page_1.htm
等網路資料查詢結果整理如下:

味精的化學名稱是麩氨酸鈉鹽,麩氨酸是一種氨基酸,為構成蛋白質的原料,廣泛存在於天然蛋白質食品中,如乳酪、豆類、玉米、番茄;人體內也可以自行合成,是一種非必需的氨基酸。早期的味精是由海藻或植物中萃取,現在多是利用發酵方式生產。

文獻上最早將麩胺酸鈉(味精)的呈味性公諸於世的是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教授,隨著味精的使用量日益普遍,其安全性的問題也日益受到質疑與重視,至今為止,味精可以說是所有食物成分當中,安全性被研究得最徹底的一種。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1995年8月31日公佈一份最新的報告,報告的結論是:對一般人而言,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是安全的,且無任何證據顯示味精和任何嚴重的、或慢性的疾病有關。

這份報告的緣起是因為在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間,對味精於神經系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些爭論。為了澄清這些疑慮,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委託獨立的科學組織─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盟再一次檢討所有有關味精安全性的科學實驗數據。該聯盟組織從1992年9月起,針對所有相關文獻及報導做了廣泛的研究與討論,歷時達三年之久。最後,並召開了兩天的公開會議,召集了對此一議題的所有科學文獻進行過徹底檢討的專家群進行小組討論,而得到上述的結論。而報告是目前對味精安全性既有資訊最完整的檢討,同時也提供了味精安全性的最新評估結果。

據此推論,「味精會讓人變笨」的說法,無證據支持。


醫師回答
中醫內科 陳志川醫師

味精的化學名稱是麩氨酸鈉,麩氨酸是一種氨基酸,但人體內也可以自行合成,是一種非必需的氨基酸。味精是否對人體有害,現在仍有爭議,認為有害的指出麩氨酸鈉若過量時會在人體分解為谷氨酸和酪氨酸。酪氨酸可干擾大腦細胞的正常活動,腦神經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因而出現不適症狀。而認為味精無害的則指出麩氨酸是一種氨基酸
,若非大量食用味精,應不會有害。

WHO規定的食入量為成人每人每日120毫克�公斤體重。
須注意的是麩胺酸鈉加熱過久會轉變為焦谷酸鈉,這是有害的物質,所以在用味精調味時不要讓味精太早加入比較好!

味精會不會使人變笨?這也是有正反面的報告出來,其中嬰幼兒對味精的反應可能會比較大,所以在沒有確切的證據証明味精對嬰幼兒無害之前,家長還是不應該讓嬰幼兒食入太多的味精比較好!另外味精含有13%的鈉,所以高血壓、腎臟病的人也是需注意攝取量。


醫師回答
中醫內科 吳建隆醫師

味精是在工業製造中,以糖類、無機氮及其他食材(例如香菇、柴魚、昆布等)等做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而成的一種叫做麩氨酸鈉的納鹽結晶體,因會使食物烹煮後更為鮮美,所以叫做味精。

吃味精會變笨?首先要了解研究的設計與實驗的方法,以及統計的採樣與分析項數,再者對「變笨」是如何定義的,以及實驗對象是如何吃味精的,如果沒有辦法明確的交代這些事項,且邏輯不合理的推論,請不要隨便相信。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因為是鹽類,所以會入腎,吃多了會出現口乾的現象,而想多喝水,若吃過量,則會加重腸胃與腎的負擔,至於會形成什麼病症,則要看當事人如何吃味精了。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