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老年人間歇性腹痛原因 大腸憩室症及大腸憩室炎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基本上,「大腸憩室症」的形成主要是因為現代人飲食習慣缺乏攝取
蔬菜水果等高纖維的食物所致。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大腸憩室症
」在十九世紀仍是一個少見的胃腸道疾病,其罹患率僅約在百分之五
上下;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大腸憩室症」已成為已開發國家最
常見的疾病之一。

近年來,居住在臺灣地區民眾的飲食習慣亦逐漸在西方化中,也促使
更多的人口群有罹患「大腸憩室症」的傾向。根據一項非正式的統計
,四十歲以上的台灣地區其中約有百分之四十罹患有程度不等的「大
腸憩室症」,其罹患率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在增加。

事實上,在病理生理學上,得知「大腸憩室」好比是一個向腸壁外突
出而與腸腔相通的一個小袋子,其形成的主要機制是由於食物中缺乏
纖維質,不僅使得糞便較易乾燥,更使得腸道在蠕動時,必需更加用
力才能向前推動糞便,久而久之使得腸壁肌肉變得較厚;而一旦大腸
收縮蠕動時,便導致腸道內壓異常升高,使得腸壁較弱處逐漸向外突
出而衍生「憩室」。

在臨床上,初期絕大部份的憩室罹患者是沒有任何症狀及表徵的,但
倘若憩室出口因食物或糞便而造成阻塞時,在臨床上就會衍生「憩室
炎」,嚴重者甚至併發腸壁破裂穿孔、膿瘍,少數老年罹患者甚至導
致腹膜炎以及敗血症而危及生命
;此外,由於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而
造成腸壁纖維化,這也是中老年人主訴反覆性「腸阻塞」或「慢性腹
痛」必須要考慮到的鑑別診斷之一。再者,由於糞便在憩室內長期磨
損腸壁,也有可能導致黏膜糜爛甚至潰瘍,或併發消化道出血的合併
症。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西方國家的「大腸憩室」罹病者最常分佈在左
側大腸,尤其是「乙狀結腸」最為常見,而右側大腸則較為少見;但
在東方國家(如日本、泰國、新加坡以及台灣地區)大腸憩室的分佈
則以右側大腸比較多;因此,在臨床上對的腹痛的鑑別診斷,亦應將
此差異考慮在內。

眾所周知,食物中過度缺乏纖維質是形成憩室的主因,而其較為常見
的症狀包括有便秘、間歇性腹痛或腹脹;但一旦罹患者在攝取適量的
高纖維食物後,症狀或許就會緩解
;在臨床上,憩室一旦發炎,罹病
者或許亦會出現發燒、腹痛、噁心、嘔吐以及白血球計數增高的症狀
及表徵;此外,倘若憩室是位於右下腹部,其症狀及表徵或許會類似
「急性闌尾炎」,此時則必需要做一番詳細的鑑別診斷;因為倘若是
「急性闌尾炎」,則唯有接受手術開刀治療一途了。

在臨床治療上,「急性憩室炎」若能夠即時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並
不一定要接受手術治療。在臨床治療上,通常要求罹患者暫時禁食,
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以及靜脈輸液治療,而絕大多數病患的症狀都能
得以緩解;少數個案則會出現高燒、白血球異常昇高,甚至明顯的「
腹膜炎」表徵,此時則必需要考慮是否有併發腸道膿瘍或穿孔的可能
性,若不及時接受手術治療,則有衍生敗血症而導致死亡之虞。

假如罹患者是以大量「胃腸道出血」的表徵呈現出來,則必須立刻給
予靜脈輸液甚至輸血治療,但絕大部分的憩室出血都會自然止血的,
而在止血後,就可安排鋇劑灌腸大腸X光攝影檢查來確定「憩室」的
存在。一旦無法止血,則需安排緊急動脈血管X光攝影檢查來偵測正
在出血的病灶;若能找到出血點,則可經由血管攝影的導管注射血管
收縮劑來達到止血的目的;但若仍無法止血,則只好尋求手術開刀治
療了;事實上,手術治療也是最徹底根本治療憩室的方法之一。

在臨床上,某些「大腸憩室症」罹患者會併發腸阻塞或廔管(如結腸
【膀胱廔管】、結腸【子宮廔管】或結腸【皮膚廔管】)
,這些病況
都是需要選擇手術治療的,而手術後的患者通常都必需養成服用高纖
維飲食的習慣。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