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炎炎夏日不可忽視的嬰幼兒沙門氏菌感染─傷寒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每年的七至十月份(夏初及秋初之間)為傷寒沙門氏桿菌感染的高峰
期。在臨床上,「傷寒」是由「沙門氏菌」中的「傷寒沙門氏桿菌」
所感染的最嚴重的胃腸道傳染性疾病。
近年來,由於台灣地區公共衛
生的進步,雖然使得「傷寒」的發生率逐漸降低,但嬰幼兒罹患傷寒
後,其在臨床上的症狀較成年人不典型,因此也容易被誤診或漏診。

在臨床上,「傷寒」的平均潛伏期大約在七至十四天左右,其發病大
多數是漸進性的,少數嬰幼兒卻會呈現急性發病,兒童發病則以學齡
兒童較為多見。傷寒沙門氏桿菌本身在自然環境中的抵抗力較強,而
在糞便中傷寒沙門氏桿菌可以存活一至兩月之長,而在汙水中亦可存
活五至十天,所幸一般臨床上所使用的消毒劑便可將其殺滅。事實上
,傷寒沙門氏桿菌感染的媒介是傷寒罹患者本身或是帶菌者,常見的
傳播途徑是經由被傷寒沙門氏桿菌所污染的水源及食物(尤其是牛奶
及乳製品),而衍生爆發性區域性大流行;此外,被污染的手及蒼蠅
也是主要的傳播媒介。

傷寒沙門氏桿菌在進入胃內,倘若未被胃酸殺滅,則會順勢的進入小
腸(尤其是迴腸)的腸壁淋巴組織中生長及繁殖;此外,傷寒沙門氏
桿菌本身及其毒素亦會經由淋巴系統侵入血液傳播到全身而導致「敗
血症」。某些個案在發病的第二至四個星期,或許會併發「腸道出血
」以及「腸道穿孔」的合併症;而倘若罹患者本身早先已有膽道疾病
(如膽囊炎或膽結石),則亦會成為傷寒沙門氏桿菌隱藏的生長繁殖
溫床,甚至將來成為傷寒沙門氏桿菌的無症狀慢性帶原者,而會經由
飲食而將體內的傷寒沙門氏桿菌繼續傳播給親密接觸的親友。

事實上,在臨床上某些持續性高燒不退的「不明熱」的嬰幼兒中,亦
應要先考慮是否有「傷寒沙門氏桿菌」的感染。
在臨床上,嬰幼兒罹
患傷寒沙門氏桿菌感染的發病較急進,通常在早期會出現高燒,嘔吐
或者咳嗽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急性胃腸炎的症狀及表徵。罹患者
的體溫會呈現逐日的上升,而在罹病的五至七天左右則高燒會達到最
高峰,甚至高達攝氏三十九度至四十度之間;此外,亦會伴隨著畏寒
、頭痛、食慾不振、體重不增、腹脹或便秘等症狀,有時右下腹部亦
會出現疼痛感,而被誤以為是「急性闌尾炎」。

傷寒沙門氏桿菌感染發病的第二個星期則會呈現持續性高燒,而有時
罹患者亦會衍生神志障礙、表情冷漠、譫妄甚至昏迷等神經精神障礙
的症狀,之後的十天至兩個星期左右,罹患者的體溫則會逐漸的下降
至正常範圍之內。在臨床上,典型的傷寒沙門氏桿菌感染的自然病程
大約在三至四個星期左右。

此外,在傷寒沙門氏桿菌感染的整個病程中,或許會出現相對性緩脈
的特異現象(即一般個體的體溫每升高攝氏一度,則其脈搏每分鐘平
均加快十次左右,但傷寒沙門氏桿菌感染的罹患者在高燒時,其脈搏
反而呈現不對等的緩慢現象),在臨床上稱之為「相對緩脈」,此種
特異性的現象比較常發生在較年長的幼兒罹患者中。

有些罹病幼兒在七至十天左右,會在胸部、腹部、腰部以及背部,出
現散在性而帶有淡紅色,直徑在三至四毫米左右的「斑疹」,其稍高
出皮膚的表面,用手指壓之則會呈現「退色」的現象,稱之為「玫瑰
疹」,其常會呈現散發性的分佈,而每次出現的持續時間大約在二、
三天左右。
此外,某些傷寒罹患者在發病的第一個星期或許會出現「
黃疸」或是「肝脾腫大」的表徵,而此現象在高燒退後會逐漸恢復正
常。少數嬰幼兒罹患者因免疫力較低,則在體溫恢復正常的兩個星期
之後,又再次的體溫上升而復發,或者某些罹患者將來則會合併出現
「關節炎」或「骨髓炎」的後遺症。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