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由雷射視力矯正原理談你的眼睛適不適合手術?

文�蘇澳榮民醫院眼科部 蘇惠珍主治醫師

   雷射視力矯正術因矯正原理不同,可分為二種:

  ◎「雷射屈光性角膜切除術」簡稱PRK
  ◎PRK在進行手術時,先將角膜的表皮刮除(約5%之厚度),
   再以雷射氣化角膜。

  ◎「雷射層狀角膜塑形術」簡稱LASIK
  ◎LASIK則將患者角膜表層約30%之厚度掀起,
   經雷射治療後再將角膜塑形,角膜即可自行癒合,
   這種方式可以矯正達近視、散光及遠視。


一般說來,LASIK治療後,幾乎看不到傷口,且恢復較PRK快,所以接
受度特別高。LASIK是一種嶄新的近視矯正治療方式,利用原位層狀
角膜成塑術及準分子雷射之光切作用,正確切割角膜組織達到去除近
視度數的目的。而其優點如下:準分子雷射光子能量高,能直接切斷
分子鍵,同時由於每一脈微波時間短,熱效能少,因此雷射手術造成
之結疤反應比傳統的手術明顯減少。本手術切割深度由電腦設定,準
確性高,且切割光學區較大,術後眩光及夜間視力減弱的現象較少發
生。手術只須切除角膜百分之十至二十的厚度就可以達到矯正效果,
不會破壞眼球的完整性。手術保留角膜的包曼氏層,減少表皮和基質
組織因癒合反應所產生的角膜混濁,因此術後不會引起疼痛。

結論

 1準確性高:精密電腦及雷射儀器控制矯正度數,一般誤差的
  約在正負50度內。
 2安全性高僅在角膜前部間質手術,無角膜外皮及內皮細胞傷
  害,手術後角膜無結疤組織遺留,角膜混濁的機率小。
 3穩定性高術後角膜間質癒合快速,術後度數變動輕微,穩定
  性良好。
 4手術時間短僅需眼部點藥局部麻醉,手術過程約三分鐘,雷
  射矯正度數約需三十秒(依矯正度數之程度而異),術後視力
  即刻改善並可返家。
 5舒適性高術後無角膜上皮細胞缺損及角膜炎等疼痛及獷光之
  不適症狀。

雷射近視手術的適合條件

一、年滿18歲:一般而言,18歲後再做近視手術,一次矯正所有度數
  較為理想。

二、最近一年內近視增加不超過五十度:一年內如近視增加超過五十
  度,因屬近視度數不穩定者,應先控制近視度數的增加,再等穩
  定後才手術較好。

三、最佳矯正視力不能太差:因為雷射近視矯正僅能取代眼鏡或隱形
  眼鏡,並不能治療或改變其他眼疾所造成的視力不良,包括近視
  族常見的視網膜及黃斑部病變,因此如果戴上眼鏡或隱形眼鏡之
  最佳視力仍不好者,表示有其他嚴重妨礙視力之眼疾,因此較不
  適合接受近視矯正術。

  以PRK(雷射屈光性角膜切除術)而言,最佳矯正視力最好在0.5以
  上。而以LASIK(雷射原位層狀角膜重塑術)而言,最佳矯正視力
  最好在0.1以上。所謂「最佳矯正視力」是指用鏡片能矯正的最
  好視力。

四、病人不適應或不願意配戴隱形眼鏡或眼鏡:隱形眼鏡雖可解決一
  部份不適應眼鏡者之困擾,然而隱形眼鏡也有其困擾,如裝戴及
  清洗麻煩,戴太久或保養不當有時會造成角結膜之發炎,極少數
  嚴重者可能會角膜潰瘍而需角膜疑植。

  因此病人不適應或不願意戴隱形眼鏡是病人尋求雷射矯正的基本
  適應症。有些近視患者戴眼鏡會頭暈、頭疼,或因鏡架材質關係
  產生過敏,或因鏡片太重及鼻子太平而致眼鏡常滑落,也有很多
  因為要運動或工作上的需要而不能或不方便戴眼鏡者。

五、隱屈光不正之外無其他嚴重之眼疾者。
六、無懷孕者。
七、及結締組織疾病病史者,宜避免接受雷射手術。
八、此外,曾接受過眼球手術者,宜避免接受雷射手術。


不適合接受雷射近視手術的情況

 1明顯虹彩炎
 2嚴重兔眼
 3嚴重乾眼症且合併角膜病變
 4嚴重眼瞼炎
 5眼瞼異常會影響角膜上皮再生者,如嚴重倒睫毛、眼瞼內翻、
  眼瞼外翻、顏面神經麻痺等。
 6圓錐角膜
 7自體免疫及結諦組織疾病病史者,宜避免接受手術。
 8曾接受過眼球手術者,宜避免接受手術。
 9皰疹性角膜炎病史者
 10合併有青光眼或角膜炎患者


LASIK的手術過程介紹

一、術前檢查:包括剛整詳細的視力檢查、眼壓測定、角膜弧度
       測定、裂隙燈及眼底檢查,及依需要而做角膜地
       圖測定。

二、手術步驟:首先為病人點局部麻醉劑,手術部位經過無菌消
       慣後,以自動精細角膜切割儀器切出角膜瓣後,
       請病人注視雷射儀器內的紅燈閃爍目標,校對角
       膜中心位置,設定欲矯正的屈光度數和光學區大
       小,開始施行準分子雷射使度數降低,此時病人
       會聽到雷射的聲音,之後再復原角膜瓣。整個手
       術時間約十分鐘。角膜塑造厚度則取決於矯正的
       屈光度數。術後給予抗生素及消炎眼藥水。

至於做完雷射手術後,會不會仍有二度近視的可能,要看患者是否有
好好保養照顧眼睛與本身體質而定,一般來說,度數越高,越有可能
本文作者:蘇惠珍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