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防治腸病毒『洗手五步驟』是終極策略嗎?

文�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研究員 巫坤彬

氣候逐漸炎熱了,又進入了腸病毒活躍的季節,不由得讓人憶起民國
八十七年腸病毒在台灣流行的震撼。當時,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洗手
的宣導,連立法委員在質詢時,亦質疑:難道政府除了叫民眾洗手外
,就沒其他方法嗎?為了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一同來探討。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
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到病人分泌物而受
到感染。腸病毒在一般的環境中是一種很穩定的病毒,溫暖且相對濕
度愈高,病毒的存活時間愈久,甚至可在一般的器具表面存活超過二
十四小時。


以腸病毒最常侵犯的三歲以下之嬰幼兒而言,照理說他們很少有群聚
的機會,所以他們的感染通常是由學童、青少年或成人自外面帶回病
毒,經由接觸或飛沬方式傳染造成;另外,也可能吃進含有病毒之糞
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玩具更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

在預防腸病毒傳染方法上,無法以一種防治方法來達到完全防治的目
的,必須考量上述直接或間接傳染途徑。在洗手方面,尤其照顧幼兒
的大人,從外面返家的家人,一定要洗手,才可以降低腸病毒之間接
接觸傳染機會。洗手雖不是終極策略,但卻是腸病毒防治最重要的方
法之一。在洗手方面,需注意要正確的依照「濕、搓、沖、捧、擦」
五個步驟才能洗乾淨。除了洗手,我們還能做什麼?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疫
苗可以預防(小兒麻痺除外),控制不易,且由傳染特性來看,可以
很清楚瞭解到光靠洗手是無法有效完全阻斷腸病毒的傳染,對於家中
有幼童的家長,提供以下幾個建議,希望能進一步減少腸病毒的傳染
機會,進而保護小孩健康。

一、高危險群認知:由於嬰幼兒免疫功能較差,免疫能力較為缺
  乏,因此,年齡愈小愈容易感染腸病毒,且愈容易發生併發
  症。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因有較高比率會得到腦炎、
  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併發症。所以,家中有三歲以
  下嬰幼兒者,應特別注意,若發現其有疑似腸病毒感染時,
  應儘速就醫。

二、勿使用未經煮沸的水:在腸病毒流行期,有時甚至可以由污
  水中分離出病毒。因此,不管沖泡奶粉或飲用,務必使用煮
  熟的食物及水,可以降低小孩被感染的機會。

三、加強個人衛生:家長在接觸或餵食嬰幼兒前,應更衣及正確
  勤加洗手,以避免間接接觸傳染給嬰幼兒。

四、兒童玩具應常消毒、清洗:玩具是孩子間互相傳染疾病的重
  要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因此,玩具應經常清洗及消毒
  ,以避免含有腸病毒口沫殘留於玩具上,並降低接觸傳染的
  機會。

五、增強個人免疫力:在感染腸病毒後,會不會發病及會不會發
  生嚴重併發症,除了與接觸到腸病毒的劑量有關外,另一重
  要因素為與個人免疫系統功能狀況有關。因此,平時應注意
  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個人的免疫力。

六、流行期間,應避免出入過度擁擠、空氣不流通及環境衛生不
  良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七、家中若有病患時應注意

  1徹底消毒更換尿片之工作檯面或使用可拋棄式床墊;此外
   ,處理之事前事後均應正確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穢物。在
   消毒方面,可利用家庭用漂白水,經稀釋後使用。
  2多補充水分,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
  3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
   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4有下列情況需立刻就醫:

   a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等,一般神經
    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b肌抽躍(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c持續嘔吐。
   d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
    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
    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e患者應避免與孕婦、新生兒及小孩接觸。
   f應適當休息與適當補充水分,並依醫師指示接受治療,
    在家休息至少一星期,或直至無發燒現象。

八、停課問題:一般小學或托兒所為什麼發現有二個同時感染腸
  病毒兒童時,大部份會停課一至二週?因為一般而言,在感
  染腸病毒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而且在人群密集的地方
  也較容易發生傳染,所以用隔離病童的方式來阻斷疾病的流
  行。

若有任何疑問,可電詢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局,家長們不必太過擔
憂,遠離腸病毒並不困難,全民總動員,就靠你、我、他,讓我們從
自身作起,因為健康是您的權利,保健也是您的義務。
本文作者:巫坤彬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