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子宮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重要性!

依據衛生署癌症發生率統計報告,子宮頸癌發生率長期以來就居臺灣婦
女癌症之首,估計每年約增加五千名病例,遠超過第二到第五名的乳癌
、結腸直腸癌、肝膽癌及肺癌,台灣地區也成為全球子宮頸癌高發生率
的區域,因此如何落實子宮頸癌防治,實為推行婦女保健的首要之務。

衛生署於八十七年起推動子宮頸癌抹片社區到點篩檢工作,並提出子宮
頸癌防治三年計劃,目前受檢率也由原有之20%,提高至53%(九
十一年底),然而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之篩檢率高達80∼90%,仍
有極大之進步空間。為確實有效做好子宮頸癌的早期篩檢及早期治療,
九十年起將子宮頸癌列入八大疾病品質保證計劃,並結合市立中興、仁
愛、和平、陽明、忠孝及婦幼醫院,成立子宮頸癌防治業務聯誼會,共
同執行品質保證計劃,於實證醫學之導引下,務使子宮頸癌前病變篩檢
工作更趨完善,並規劃結合市醫資源,予以有效整合,提供子宮頸癌病
患由確切診斷至手術、放射線及化學藥物等相關治療提供完整醫療照護
系統。

子宮頸癌預防及篩檢工作以社區實地篩檢為基礎,配合社區健康營造為
導向,台北市目前有抹片採檢車五台,除積極與十二區衛生所合作,持
續進行社區到點篩檢服務,並藉由衛生所協助加強陽性個案造冊追蹤管
理,同時並設有快速通關服務,提供市民隨到隨做,免掛號、免批價之
便利性,使篩檢工作除量的提昇外,更確保抹片篩檢的品質,能更確實
做好追蹤診斷;診斷治療方面能除確立共同處理流程,降低子宮頸癌死
亡率,並提昇癌病患者之存活率及較佳之生活品質。

根據市立中興醫院於九十一年度提報「台北市社區抹片四年報告」中,
提出八個主要發現如下:

(1)子宮頸抹片檢查能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及致死率,藉由既
   定之衛生政策,實施社區到點篩檢,不但提高了婦女受檢意願,
   也能早期發現癌前病變而提供適切的治療。

(2)子宮頸癌病變的好發年齡,由平均三十歲,正逐漸下降中,甚至
   在研究中有4例未滿二十歲,這或許與性觀念之開放有關,所以
   在受檢年齡上建議考慮以十八歲以上或有性經驗者,方能有效預
   防子宮頸癌之發生。

(3)子宮頸癌之發生高峰期位於四十至五十五歲間,但六十五歲以上
   婦女之發生率反而形成另一高峰,國外文獻亦指出25%以上之
   子宮頸癌均發生於六十五歲以上之婦女,且佔死亡率之41%,
   相較於國內高齡婦女不願受檢之情形,顯現應加強此族群之衛生
   教育,給予正確觀念,即「抹片檢查是一輩子的事」。

(4)在社會經濟地位不佳或教育程度較差之婦女,其罹患率明顯偏高
   ,或因早有性行為,或因性對象複雜,或因衛生習慣不良,均應
   加強衛生教育之宣導,並多鼓勵其受檢,以降低子宮頸癌之發生
   。

(5)子宮頸癌之發生多見於三年以上未受檢之婦女,但子宮頸細胞贅
   瘤與受檢頻度則不見其差異性,所以目前之政策推行上,仍應鼓
   勵婦女每年受檢,方能達到早期發現之目的。

(6)阻隔性避孕方式,如保險套、子宮帽、陰道海棉等,似乎能藉此
   防止人類乳突病毒之傳播,雖然尚未有定論,但在青少年或性對
   象複雜者,仍視為一較佳之避孕方式。

(7)抹片品質不佳之原因包括沒有子宮內頸成分、炎症細胞過多、抹
   片固定保存不良或太厚或太多血液,所以臨床醫師應避免在病患
   月經期或急性陰道炎時作檢查,且採檢時務必要找出鱗狀上皮及
   柱狀上皮交界之移行區。

(8)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有密不可分之關係,
   尤其在HPV16、18、31、33等亞型更有其關聯性,所以在未來之
   篩檢工作,乳突病毒之測定分型有其重要性。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