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在生命的轉彎處─心臟也要整形!

文�林口、基隆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蔡峰鈞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隨著國內風氣開放,整形手術日漸普及,但傳統的
整形手術主要是美體雕塑,著重在顏臉、身材與外觀,強調的是重建病
人「心理的健康」。至於『心臟整形』─重建生理的健康,在最近也成
為心臟外科領域中最熱門的話題。

什麼人需要心臟整形?

美容整形的適應症非常寬鬆,取決於病人主觀的判斷。有人嫌鳳眼不夠
眉目傳情,便可以要求做一個電死人不償命的雙眼皮。最近不夠〝胸〞
怎麼辦的廣告,更讓要求隆乳手術的婦女理直氣壯。但是心臟是內在的
器官,別人看不到也不用為了表示對女朋友的愛意而要求醫師做心臟整
形,甚至在上面刻上〝小娟〞的名字。那麼什麼樣的人需要心臟整形呢
?他們不是主觀的認定心臟不夠漂亮,沒有平滑心形的病人,而是經藥
物治療失敗,醫師宣告病危的末期心臟衰竭病患。

心臟衰竭是醫學文明進步國家面對的一大難題。除了普遍高齡患者引起
治療上的困難,更重要的是人數的劇增、症狀的加劇,讓心臟衰竭的治
療在費用上與結果,對醫師都是很大的考驗。在美國,每年有500萬人
須接受心臟衰竭的治療,同時還有每年55萬新病人的成長,與過去20年
前相比,成長了150%。2002年美國花在心衰竭病患的醫療費用是232億
美金,是目前全美最貴的單一疾病給付(DRG)佔全美總醫療費用的5%
,是惡性腫瘤治療費用的兩倍。如果是紐約心臟衰竭分類第三級以上的
病人,平均一年需住院2到3次,每次住院(包括加護病房和藥物)的花
費估計要超過一萬美金。而如果放棄治療,心輸出量小於35%的五年死
亡率是30%,而十年死亡率可高達60%。

今年國內十大死因心臟病已排名第三名,我國的文化、醫療皆承襲歐美
,疾病的發展有脈絡可循,今日歐美的問題,將是未來台灣也要面對的
嚴肅課題。

心臟衰竭的外科治療不是心臟移植嗎?

傳統上心臟衰竭的早期治療以藥物為主,尤其近年來藥物的改良與觀念
的改變,使用ACE抑制劑與b-阻斷劑在治療上的成果,遠比過去強調強
心劑來得令人滿意。但一旦當藥物治療失敗而轉而求治心臟外科醫師時
,常有的觀念就是「心臟移植」。但是心臟移植是否真的就是心臟衰竭
病患最終治療的萬靈丹呢?


從去年全球心肺移植年會的年度報告來看,心臟移植後的平均壽命只有
九點一年,除了移植後早期很難應付的急性排斥與感染,終生服用抗排
斥藥所造成的總總併發症(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酯、骨質疏鬆、腎
功能降低)、慢性排斥及惡性腫瘤,讓大家體認到心臟移植不是心臟衰
竭病患的「最佳」選擇,而是「最後」選擇。

實際上它是用一種疾病(心臟衰竭)來交換另一種疾病(移植後的排斥
、感染、惡性腫瘤、抗排斥藥合併症),尤其心臟移植又有年齡上的限
制(健保規定需小於65歲,超過者須專案申請),在國內平均年齡高達
75歲(女性77歲),而捐贈器官風氣不盛的情形下,冀望心臟移植作為
心臟衰竭的首選治療,是不當也不該的想法。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