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 我國慢性阻塞肺疾之衝擊

(World COPD Day - Nov 20 2002)

撰稿:蕭光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臨床呼吸生理科主任

前言

2002年的11月20日,世界許多主要國家和組織把它訂定為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日,主要的原因是醫學界預測在未來的二、三十年間,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將發展成為衝擊人類健康的一項主要疾病。
為因應這項發展,美
國國家衛生院的國家心肺血液學院(The US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世界衛生組織和許多主要醫學團體共同發起了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
program (全球共同對抗慢阻計畫----黃金計畫)。

這項全球的共同計畫,規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架構,不僅作為
全球的共同策略,也提供了各個區域衛生單位的重要參考,於是訂定了
2002年的11月20日為世界慢阻日,以提升全球民眾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的重視。

我國雖非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但是慢阻亦為我國重要疾病,因此台灣
胸腔暨重症醫學會響應全球世界慢阻日之活動,冀望全國各界共同努力
拒菸、改善環境空氣品質,以及提升慢阻診療照護水準,使我國廿一世
紀的國民健康,能夠提升到世界領先的地位。

●甚麼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

呼吸系統疾病中,有一大類是以瀰漫性的氣道阻塞和呼吸氣流不順暢為
主要表現,稱之為阻塞性氣道疾病(obstructive airway diseases)
或慢性氣道阻塞(chronic airway obstruction, CAO)。


阻塞性氣道疾病的內容,依1979年版的國際病因分類(ICD),可分成:
一般性支氣管炎(ICD-490)、慢性支氣管炎(ICD-491)、肺氣腫(ICD-492)、
支氣管性哮喘(ICD-493)、支氣管擴張症(ICD-494)、外因性過敏性肺泡炎
(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ICD-495)和未歸類的慢性氣道阻塞
(chronic airway obstruction,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ICD-496)。

當我們在使用阻塞性氣道疾病、慢性氣道阻塞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名詞時,
得先弄清楚它可能有下面幾個不同的定義存在。

第一、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及有關病態,
   或稱廣義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慢性氣道阻塞(CAO)相關疾病,
   指的是上述國際疾病分類之ICD 490-496等六項疾病。

第二、傳統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羲,
   涵蓋肺氣腫( pulmonary emphysema,491 )和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492)兩種疾病。
   由於這兩種疾病都是以阻塞性通氣障礙(obstructive ventilatory
   dysfunction)為主要表現,經常合併存在,臨床病程也有共通性,
   於是併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國際死因分類中歸入496)。
   因此,傳統定義的COPD,在ICD分類中相當於ICD491,492,496
   三個項目。

第三、GOLD(Global Initiative for COPD)的COPD定義,
   是以肺功能呈現不可逆轉的阻塞性通氣障礙為定義,
   其診斷基準為一秒率(FEV1/FVC)低於70%時,才稱之為COPD。

第四、我國衛生統計主要死因分析中,有關阻塞性氣道疾病之統計,
   沿用舊有國際死因簡碼A323,此項統計碼只涵蓋了診斷碼
   490-493,1981年以後,由於496碼的出現,變成代表性不足,
   不宜繼續使用。

因此,當我們在探討阻塞性氣道疾病的流行病學時,會發現不同文獻所
指稱的阻塞性氣道疾病,定義並不完全相同,要進行互相比較時,首先
就必須將定義界定清楚,否則統計資料南轅北轍,就失去參考價值了。

●全球慢阻疾病之衝擊

依世界衛生組織之估算,2000年全球死於慢阻之人數,約為274萬人。
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中,
Murray和 Lopez 將疾病依致殘程度訂正,分析全球人類主要疾病,
在1990年時COPD佔主要疾病的第十二位,但是到達2020年時,
預估COPD將提升到全球第五位疾病,其成長之快速,十分值得警愓。

公共衛生十分先進的美國,疾病流行的現況,也可以用來預估我國未來
疾病流行的走向,因此美國COPD流行病學的變化也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l998年美國慢阻死亡人數達114,381人,僅次於心臟疾病、癌病、腦血
管疾病,居主要死因之第四位。更重要的是,1965-1998年間,在其他
疾病死亡率皆明顯下降的對照下,COPD死亡率竟然增加了163%。

因此,以我國人口急速老化的狀況下,未來二、三十年的慢阻疾病發展
,也可能步美國之後塵,呈現快數成長的局面。更值得吾人注意的是美
國社會目前抗菸運動成效斐然,男性吸菸人口已經下降,COPD死亡率也
有平緩的趨勢,反之女性吸菸人口還在上升,COPD死亡率也還在逐年增
加中。
反觀我國,拒菸活動才在起始階段,成效還未明顯,慢阻死亡率
將爬升到多高,的確令人擔心。

●我國慢阻疾病之死亡率呈快速成長

台灣地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學,從衛生署公佈的主要死因統計
來看,民國90年(2001)的主要死因中,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
性哮喘的死亡率只有每十萬人口7.11人,占十大死因的第11位,比起惡
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事故傷害、糖尿病、慢性肝病、腎臟
疾病、肺炎、自殺、高血壓等疾病,慢阻相關疾病似乎不算是太重要的
死亡原因,與前述美國之主要死因第四位相比,差異頗大。

其實,這是主要死因沿用舊方法報告的緣故,主要死因中的『支氣管炎
、肺氣腫和支氣管性哮喘』,所涵蓋的是國際死因中簡分類的A323,它
只包含了未明確的支氣管炎(ICD-490)、慢性支氣管炎(ICD-491)、肺氣
腫(ICD-492)、支氣管性哮喘(ICD-493)等四個診斷項目。

實際上臨床醫師在填寫死亡診斷書時,要清清楚楚的分別『慢性支氣管
炎』或是『肺氣腫』,有時是困難的,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的診斷名詞,就廣為大家使用。問題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臨
床診斷,統計時都被納入未歸類之慢性氣道阻塞(496)中。

因此十大死因中的A323『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支氣管性哮喘』,漏掉了
496,大約有63%的慢阻相關疾病沒有估算在內(2000年)。

假如我們把490-496全部慢阻相關疾病合併統計,則民國89年(2000)死
亡人數為4717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1.26人,應該是當年十大死因
的第七位。

如果只分析傳統定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就是ICD-491、492和496
等三碼,則民國89年(2000)死亡人數為3402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5.79人,也應該是當年十大死因的第八位,都原比目前的A323高出許多
。因此,沿用舊法分析的A323,歷年呈現穩定下降的趨勢,將使衛生決
策者誤以為我國慢阻疾病,不只是死亡率遠低於世界各國,還領先各國
在持續下降改善中。

其實實情正好相反,我國慢阻疾病死亡率的增加速度,從1981-2000年
的十九年間,COPD (ICD-491、492和496) 的死亡率,由每十萬人囗7.12
人增加到15.79人,增加率為2.22倍,平均每年增加的百分率為11.66%。
其中男性增加的速率,為每年14.09%,而女性為每年7.89%。
短短十九年之間增加率如此之大,實在令人訝異。

●我國對抗慢阻之因應方法

一、全民拒菸

  慢阻之致病機制十分複雜,致病因子中最為確定者首推菸害,其餘
  為遺傳因子、職業暴露等等。依據預防重於治療之原則,我國對於
  慢阻的因應之道,首推全民拒菸,特別是青少年期吸菸,更是遺害
  長遠,對於肺臟的傷害,比成年人吸菸尤為嚴重。

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減少職業露

  大氣和室內空氣品質,無疑也是肺部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防
  治慢阻的重要策略。

三、加強慢阻之醫學研究

  我國目前有關慢阻之基礎醫學、醫床醫學和流行病學研究,仍相對
  不足。特別是流行病學部份,是醫療政策訂定的耳目,更是刻不容
  緩。

四、加強復健與居家照護

  目前的健保和醫療體系,對於慢阻的診療,只重視藥物的使用,對
  於長期復健和居家照護,相對不足,有相當的改善的空間。

五、開發慢阻相關醫療科技產業

  慢阻病人的末期,常需要使用脈動式血氧飽和計(pulse oximeter)
  、氧氣製造機、簡易型呼吸器、標準型呼吸器、抽痰機、吸入治療
  器械,以及其他相關之器材。這些器械大多由國外進口,價格也相
  對昂貴,如能鼓勵在國內開發生產,既能嘉惠我國病人,減少政府
  和民眾負擔,也可以提升我國醫療科技產業之競爭力。
本文作者:蕭光明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