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精神病患不是定時炸彈 異常行為可以有效預防

一般人對精神病患的印象,多半來自於媒體上所報導的一些社會事件,
也因此對精神病患普遍存在著刻板、負面的觀感。專家指出,在目前精
神病患者人數節節高昇的情況下,一般人對精神疾病與病患必須要能建
立正確的認知,才能提昇精神病患的權益,並且有效避免精神病患失控
的悲劇發生。

精神疾病目前究竟有多普遍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現今每四人
當中就有一人可能正面臨精神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全球約有四億五千
萬人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擾。
而就台灣而言,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胡海
國則指出全台至少有三百六十萬人罹患各式的精神疾病,其中十至十二
萬屬於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躁鬱症、妄想症等,由此可
見精神疾病已不再是僅限於小眾的疾病。

不過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滕西華指出,雖然精神病已不再如以
往神秘,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卻仍時常遭受到歧視與污名化的對待,
其中一大原因即是對精神病患攻擊性行為的恐懼。她指出,事實上精神
病患並不會比其他人容易有暴力行為,只要經由醫師處方服用新一代的
非典型抗精神病劑如Zyprexa等藥品,都能獲得程度上的控制。而且精
神疾病患者在程度分類上也有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之別,每個人
的問題都不盡相同,所以具有暴力傾向的患者只是所有精神病患當中未
能充分就醫的一小部份。

滕西華表示,精神病患攻擊人的動機其實大多和一般人沒有兩樣,主要
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只是精神病患分不清現實和幻想世界之間的差別罷
了。
如果有良好的精神衛生教育以及治療環境,往往就可以避免許多不
幸的事件。所以她認為一般大眾應該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精神疾
病並非都具備威脅性和危險性,也絕非「無法預測」或「無法防備」。

台大醫院精神科胡海國教授則指出,通常精神病人在出現暴力行為之前
大多有跡可循,會有一些引發的原因或是前兆,例如當病人在需求不能
即刻被滿足或遭拒絕,以及情緒無法控制時,會容易出現暴力行為;或
是病人開始出現幻覺、妄想時,因無法承受長期的被害感覺,而會出現
自殺或殺人的危險行為。週遭的人可以注意觀察這些變化,必要時可以
事先防範,或是做緊急的協助和求救。他進一步表示,如果社會大眾能
夠對精神疾病有正確的了解與認知,並能夠建立起守護網絡,基本上就
可以有效地防範相關的危險行為與意外。


此外,藥物的治療對精神病患者攻擊性行為的防治來講尤其重要。桃園
療養院副院長邱獻章表示,根據醫學上的臨床研究,在使用特定藥物治
療後,有將近75﹪的精神病患者都能夠使情緒穩定,其他包括敵視他
人與攻擊的傾向,還有不合現實的想法、幻聽等等症狀,均可獲得明顯
的改善。

以精神分裂症為例,邱獻章醫師指出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病劑藥品,
不單能改善正性的徵狀(幻聽、幻覺等),還能改善負性的徵狀(退縮
、缺乏情感或動機等),並且能將復病率降低,也極少有發抖、僵硬、
不安、呆滯等副作用。若能長期、持續地服用,可以有效地減少疾病再
度發作的機會,同時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邱獻章醫師表示,不少精神疾病雖然是慢性的問題,但是只要能持續接
受適當治療,病人仍然能過著正常的生活。例如精神分裂症,只要按時
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並接受復健及家人照顧,有八成的患者病情不會再復
發;而憂鬱症的病人當中,也有六成以上可以在服用抗憂鬱藥物和接受
心理治療之後痊愈。因此妥善的治療照護,絕對可以減少整個社會所付
出的成本與代價。

精神疾病其實是可以治療、可以預防的疾病,但是一般人對精神病患卻
往往抱持著誤解或排斥的心態。
誠如世界衛生組織總監布倫特蘭醫師所
言,精神病本身不是失敗,失敗的是一般人對於精神病人的態度和處理
方式。為了不讓精神病患在無意間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悲劇再次重演,社
會大眾應該要開始逐步去除對精神病患的迷思與偏見,對他們投注更多
的關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