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醫學謎】跟高度有關的症狀 猜?症候群

談「潛水症候群」及「減壓症候群」!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在近年來,國外旅遊中的「海底浮潛」與「潛水」已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雖然在專業潛水教練的引導下,絕大部分的旅遊者都能夠享受一趟難
以忘懷的海上快樂假期。但某些人卻在未做好防範措施之前而直接下海
,結果罹患了「潛水症候群」;亦即臨床上稱之為「減壓症候群」。

什麼是「減壓症候群」?根據以往的臨床經驗及生理學的研究報告顯示
在海平面下作業的潛水夫或業餘潛水者,每下潛十公尺左右,身體就
會承受將近一個「大氣壓」的壓力;由於壓力較地面上高,而使得肺泡
內的各種成分、氣體所承受的分壓也隨之增加,一旦壓力大到相當程度
,則肺泡中的氣體會溶解、液化,並進入血液中。
其中大部分的「氧氣
」以及「二氧化碳」都會被血紅素,甚至血清中的其他物質吸收,但空
氣中的「氮氣」,亦同時隨著外界的壓力增加而進入血液,並隨著血液
散佈至不同組織中。由實驗證明,此時大部分的氮氣都會聚集在脂肪及
神經組織內,而其中脂肪組織中的濃度甚至高達其他組織的四倍左右。

一旦長時間的潛水後,必需由海底深處逐步上升,甚至作階段性的逐步
停留,亦即慢慢減壓,使得組織中的氮氣能慢慢的釋放出來並進入血液
中,再經由肺泡排出體外,就不會呈現任何臨床症狀。假若潛水者迅速
上升浮出水面(亦即減壓過速),則溶解在組織或血液中的氮氣,便會
快速游離出來,並以氣泡的形式聚集在血液或組織中,使潛水者產生多
樣性的不適症狀,稱為「潛水夫症候群」。


事實上,「潛水夫症候群」也可能發生在飛行員身上(即由地面迅速上
升到高空),尤其是某些高空特技表演者。臨床上,最危險的情況就是
潛水人員在回到地面後立即搭乘飛機,結果發生血管內空氣栓塞的急症
。因此,建議出國旅遊者若參加當地的潛水活動後,在浮出水面二十四
小時之內千萬不要搭乘飛機,以免因為體內囤積的氮氣造成不可預期的
傷害。

「潛水夫症候群」會因為氮氣聚集在不同的組織或器官中,而呈現多樣
化的症狀及表徵,嚴重者由於氮氣異常聚積在血管中而形成血栓,並導
致相關器官的循環性障礙,因此其臨床症狀及表徵的嚴重性取決於「氮
氣」囤積量的多寡,絕大部分患者的症狀都發生在減壓後一至二小時之
內;正常者在三十六小時以後就不會再出現症狀;但減壓越快,症狀越
早發生,病情也越發嚴重。


在臨床上,「潛水夫症候群」包括有皮膚搔癢甚至灼熱感,嚴重者甚至
會出現「皮下氣腫」以及感覺異常、脈搏加快、心律不整,呼吸困難、
肌肉衰弱無力、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或尿瀦留、頭痛、眩暈、、神智
不清,嚴重者甚至昏迷而死亡。有些人特別容易罹患「潛水夫症候群」
,其中包括潛水時過度活動、曾經受傷、過度肥胖、潛水前水分攝取不
足(或任何原因的脫水)、飲酒過量、潛水中氧氣供應不足、寒冷(或
體溫不穩定),甚至在潛水前曾經服用某些具有鎮靜作用的藥物(止痛
藥或者抗組織胺藥物)。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