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夏末初秋也要提防常見的病症─腹瀉與痢疾!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在胃腸科特別門診中,有不少病患是因為「腹瀉」或「解稀便」而來求
診的。在尚未詳細診治前,大部分的病患都會立刻追問,是否得到了「
痢疾」。

事實上,臨床上所謂「痢疾」,是指「細菌性痢疾」,也就是主要由「
志賀氏痢疾桿菌」所引起的腹瀉,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經由不潔飲食進
入消化道,而造成胃腸道黏膜的感染。通常罹患者大部分都是處於身體
抵抗力較脆弱的情況下,例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過度勞累以及營養不
良,才容易衍發出「痢疾」。

「痢疾」通常好發於夏季或初秋季節,此時也正是蒼蠅或蟑螂等傳染媒
介最容易滋生的季節,主要的感染源就是被污染的食物、飲料以及水果
,甚至某些被患者觸摸過的門把、玩具或者居家用品,都能間接成為感
染源。

痢疾桿菌在人體內的潛伏期由數小時至七天不等,感染個體平均在一、
兩天內便會發病,主要症狀包括有食慾不振、腹脹、腹痛、腹瀉、體溫
輕微上升,以及「裡急後重」(即一直有便意或排便尚未乾淨的感覺)
的現象。起初糞便呈現粥樣狀,嚴重者最後會出現黏液狀膿血便,如果
不經過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則可能導致脫水、休克,甚至發燒而合併出
現痙攣及昏迷等重症。若發生在學齡前的兒童,則很可能造成感染個體
的死亡,少數孩童患者可能會合併出現腸壁穿孔及腹膜炎的危象;至於
早期懷孕的婦女,假如不幸罹患痢疾,有可能會導致早產的合併症。

某些急性痢疾如果在早期未能及時接受適當充分的治療,使得症狀持續
出現三個月以上,便會成為「慢性痢疾」。此類病患可能會出現間歇性
的腹痛、腹脹以及腹瀉的現象,由於大腸經常蠕動而會發生痙攣,以及
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的現象,某些病患則有可能被當作「激躁性大
腸症候群」的病症來治療,因而被延誤醫治。

「痢疾」是一種急性傳染性胃腸道疾病,因此,患者應給予適當的隔離
設施,並應向當地衛生機關提報。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養成個人衛生習慣
,如飯前及便後洗手。最好能避免食用生冷不潔的食物,因為痢疾桿菌
在此類食物中可以生存一至二週左右。

在臨床上,主訴腹瀉或解稀便的病患,大部分都是經由細菌毒素污染的
食物所造成,或許經過一、兩次的腹瀉,就可以將所誤食的毒素排泄出
來,但如果經歷次數較多的腹瀉而導致嚴重脫水、臉色蒼白,甚至血壓
降低,或者伴隨有嚴重腹痛及體溫上升現象,則應該立即延醫就治。

在夏日裏,最常見的胃腸道疾病首推「急性胃腸炎」,就大部分就診的
病患而言,都會主訴有腹痛以及伴隨腹瀉的病症,而少數罹患者會自行
到藥局購買止瀉藥服用,暫時將症狀緩解下來;雖然由飲食不潔所造成
的腹瀉,都會在解出毒素之後,就能夠得到痊癒,但如果腹瀉的原因,
是起源於細菌或病毒本身的感染,則大部分的病原體在人體內經過四十
八至七十二小時後,便會因為病源體的繁殖增加,造成胃腸黏膜的傷害
,並進而形成腹瀉的症狀,嚴重者細菌會侵入血液循環中,形成「菌血
症」,甚至衍生「敗血症」,而使得患者個體瀕臨生命死亡的危機。因
此,「腹瀉」的症狀是不可等閒視之的。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