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腹腔手術者的夢魘─術後腸黏連

文�宏恩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在臨床上,「腹腔內黏連」是指腹腔內器官因腹腔手術、腹部外傷或腹
腔內感染症(如腹膜炎或骨盤腔炎)所產生的帶狀纖維結疤組織,使得
腹腔內器官(如肝臟、膽囊及膽道、胰臟、脾臟、胃及大小腸)、骨盤
腔器官(如卵巢、輸卵管或子宮),甚至腹壁與其內器官互相黏連,因
此,這種疾病的廣義病名應是「腹腔內黏連」,但在臨床上,醫病間皆
以「腸黏連」來稱之。

事實上,在各種腹腔手術中,腹腔內的各種器官難免會遭受到手術人員
的觸摸,其中有某些器官(尤其是胃及大小腸)的位置出現某些程度的
改變。因此,「術後腸黏連」是必然會發生的腹腔內手術的後遺症,但
對絕大部份病患而言,「腸黏連」本身是無傷大雅的,有些則在「死後
病理解剖」才被發現。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在百分之三接受腹腔手術的個案中,由於腹腔內
的帶狀纖維結疤組織纏繞著腸管,進而阻礙腸道的通暢;在臨床上,則
衍生所謂部份或完全「腸阻塞」的病變,有時甚至整條腸管被帶狀維結
疤組織勒緊起來,使得供應腸管的血液循環受阻,而衍生腸管壞死,此
時罹患者必需立即接受緊急「剖腹探查術」才能挽回性命。

一般來說,「腸黏連」在新近腹腔手術的罹患者中較為少見,但根據流
行病學的探討,在僅接受過單次腹腔手術的個案中,其術後腸黏連的發
生率大約在百分之六十至八十之間;但倘若其接受過三次以上的腹腔手
術,則其將來衍生腸黏連的發生率在百分之九十左右。

在臨床上,絕大部份的腸黏連是不具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倘若腸黏連
導致腸阻塞,則罹患者會主訴突發性及間歇性腹部絞痛的症狀,而在嚴
重的個案或許\會出現某些典型的症狀及表徵;如腸黏連是發生在小腸,
則其腹部絞痛是局限於肚臍或在肚臍上方;腸黏連發生在大腸時,則其
腹部絞痛是局限於肚臍的下方;此外,腸黏連亦會伴隨著噁心以及嘔吐
(吐出胃內容物或含有糞便惡臭的大小腸內容物)的症狀。

某些早期腸黏連罹患者或許\會出現腹瀉症狀,而在腹部聽診時或許\發現
其腸鳴聲降低,但反之,有些個案則出現便秘的現象;此外,有些個案
則出現脫水的症狀及表徵,其中常見的包括有皮膚乾燥、口乾舌燥、口
渴以及乏尿。腸黏連一旦在形成腸絞窄性腸阻塞時,則罹患者大多數會
呈現持續性腹部絞痛,並伴隨著腸阻塞的症狀及表徵,同時亦合併出現
體溫上升以及心跳過速的表徵。

在臨床上,由腹腔手術的病史、臨床症狀表徵以及身體檢查,便可臆斷
「腸黏連」的存在,而其腹部X光攝影檢查可以呈現典型的腸阻塞的X
光表徵,但少數腸阻塞罹患者只有在剖腹探查後才被發現。

「一旦腸黏連,終生腸黏連」,嚴重的個案甚至需要接受黏連剝離手術
的治療。事實上,個體在接受腹腔手術後,不等程度的「腸黏連」後遺
症是無可避免的,但外科醫師在腹腔手術中倘若能夠較為小心翼翼的處
理每一個外科手術的步驟,則「腸黏連」的合併症可以降至最低,而使
用「無石灰手套」更可避免「腸黏連」合併症的出現。

在臨床上,對於某些嚴重的腸黏連的合併症如絞窄性腸阻塞,則再次的
剖腹探查術治療是唯一可行的治療方式。但「黏連剝離手術」是最不得
已的處置方式,而並不是罹患者在接受「黏連剝離手術」後,就能使得
「腸黏連」銷聲匿跡;根據臨床經驗,由於「腸黏連」導致腸阻塞的病
患,在接受黏連剝離手術後,其中亦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個案又再次的
罹患「腸黏連」。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