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百歲人瑞,躺出毛病

唐老太太今年高齡一百,過去健康情況都不錯,直到一個月前才漸漸不
良於行,繼而再進展到完全臥病在床。由於家屬最近事情較忙,將每兩
個小時就要替老太太翻身一次的工作疏忽了,有時二小時,有時三小時
翻身一次,不到幾天,家屬幫老太太沐浴時,發現在「臀部中央」有一
個約10元硬幣大小的紅斑。起初不以為意,不料幾天過後,該處皮膚呈
暗紅色,有脫皮現象,遂將老太太帶至醫院檢查,發現得了褥瘡,而且
部分肌肉已壞死。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整形外科陳淑賢醫師表示類似唐老太太這樣的長者,
因長期臥床,而發生褥瘡的病例是相當常見的,尤其是長期維持固定姿
勢的臥床病人,因壓力形成的褥瘡是由長時間固定的姿勢導致組織缺乏
血液循環造成,通常是由組織深層開始,進而形成一個圓椎形的潰瘍,
且常是位於骨骼較突出的部位,此類型褥瘡傷口則是深又大。以發生部
位而言,褥瘡最常發生在薦骨、股關節,以及腳跟;至於下半身癱瘓者
,如果保持長時間坐姿,褥瘡最常發生在坐骨區域。

陳淑賢醫師進一步表示:根據醫學臨床實驗,一般微血管的壓力約介於
12-32毫米汞柱,而如果組織承受500毫米汞柱的壓力大於二小時、或是
承受100毫米汞柱的壓力大於十小時,肌肉就會呈現壞死反應;承受600
毫米汞柱的壓力大於十一小時,連皮膚也將開始缺氧壞死。大致而言,
維持躺姿的壓力約介於40-60毫米汞柱,坐姿則為100毫米汞柱。這個壓
力值看似不大,然而經實驗證明,較低而持續的壓力比起較高且短時的
壓力,對於組織的傷害其實遠大得多。而因為壓力所致的組織損傷,陳
醫師說即使是短短五分鐘的減壓,都是有幫助的。

陳醫師表示褥瘡的治療方面,其中部分療程中需借用外科處理,如果做
好術前評估和準備,傷口會在一段時間之內顯著癒合,手術步驟首先是
清創,將壞死組織、黏液囊及任何異物鈣化予以切除,其次是將褥瘡處
的部份凸起骨頭切除,以減少再發率,最後是關閉傷口,使健康組織具
耐久性和提供足夠的墊物塞在骨的凸起處。有些人可能因為內科問題,
而沒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對於這些病人要做好控制感染,注意大小便
失禁的問題和改善營養狀況,最重要的是去除壓力,這些雖不一定能使
傷口成功的癒合,至少能使傷口穩定而不致於惡化。

最近幾年用於傷口的藥物快速增加,因此,許多醫師選擇自己照顧這些
傷口而不是會診外科醫師,但研究顯示這些病人有82%傷口不但沒有
改善,反而惡化,這個研究顯示外科治療對於褥瘡的重要。陳醫師建議
就算選擇不用手術治療也應該要會診重建整形外科醫師的意見來決定治
療的方法。由於褥瘡的復發率可高達95﹪,故術後的傷口照護非常重要
,病患更要與醫護人員配合,使傷口能成功癒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