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其防治與未來展望

醫學科技的進步、環境衛生的改善、營養狀況的改良、衛生教育的普及
,使得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已大大的減低。1980年代,愛滋病的出現,
使專家學者不得不重新重視這些新興傳染病可能對人類帶來的衝擊。

新興傳染病與再浮現傳染病

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的一般定義是近二十年
來,新出現在人類身上的傳染病,該傳染病的發生率除有快速增加的趨
勢,且在地理分布上有擴張的情形,甚至發展出新的抗藥性機制等,都
可以算是新興傳染病。

再浮現傳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的定義是過去已
知且被控制,而再度有流行趨勢的傳染病。

廣義的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其型態大致可以分成六種:

 1。新病原�新病症:例如HIV�AIDS

 2。舊病原�新病症:例如Hantavirus�HPS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3。舊病原�新地盤:例如JEV(Japanese encephalics virus)
            �Australia

 4。舊病原�新株種:例如Vibrio cholerae O1�O139

 5。舊病原�新宿主:例如Avian Influenza Virus�Human

 6。舊病原�復發流行:例如Dengue virus�Americas


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的出現,主要是交通便利的緣故,不論是全球性旅
遊或貿易洽商,都可以在一天之內到達目的地,也由於世界距離的縮短
,遷移與旅遊的人數正極速增加,食物與動物的進出口數量也大量增加
,理所當然,傳染病的傳播速度也跟著加快;以往傳染病在某一地區發
生,大都僅會造成局部地區之流行,並不會快速傳開來,但是現在只要
任何地區有新興傳染病發生,世界各地就必須提高警覺,做好防治與監
控,以因應其疫情隨時可能經由人員或物品之快速流通而傳入本地區。
大致將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出現的原因歸為下列六大類:

 1。生態改變與農業發展

 2。人類行為及人口學的改變

 3。國際間旅遊及貿易頻繁

 4。科技技術及工業的發展

 5。微生物的適應及改變

 6。公共衛生措施的瓦解及設施的缺乏

1973年至今國際上所發現的新興傳染病約有三十多種,而近年來在台灣
地區曾引起衛生單位及學者專家重視的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的例子有
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症(Escherichia coli O157 infection)、
類鼻疽(Melioidosis)、炭疽病(Anthrax)、
萊姆病(Lyme Disease)、及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

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症是細菌性傳染病,1982年在美國首次被報告,其
致病菌是在漢堡肉中找到的,因為O157型大腸桿菌主要存活在草食性動
物(牛、羊)的腸道中,若牛隻已受到感染,在漢堡肉品切割絞碎過程
中就比較容易造成病原菌傳播,加上烹調時中央的部份若加熱不足,細
菌不會被殺死,就成了O157型大腸桿菌最好的傳染途徑;1996年在日本
的大阪地區造成一萬多人感染,再度引起全球的矚目,而台灣到目前為
止,僅曾於2001年8月發現一名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症之確定病例,疾
病管制局雖因而進行了一系列之追蹤與調查相關工作,但仍未能發現此
一散發病例之感染來源與傳染途徑。O157型大腸桿菌會造成腹痛、嘔吐
、腹瀉及血便等症狀,免疫力較差的老人或十歲以下的孩童是常感染並
發病的對象。防治O157型大腸桿菌最好的方法就是徹底洗手,不生食,
凡有疑似症狀(如有血便現象)者,醫事人員應儘速通報衛生單位,以
做進一步的檢驗與控制措施。

類鼻疽是人畜共通的細菌性傳染病,多發生在南北緯20°之間,病原體
多在土壤、稻田與死水(stagnant waters)中發現,並經由受傷的皮
膚接觸或吸入受污染的水而感染。在台灣近兩年來,至少已有七名確定
病例發生。由於類鼻疽潛伏期很長,會躲在人體內的任何器官,也會模
仿其他疾病徵狀,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因為沒有疫苗可以防治,所以在
田裡工作時,要穿膠鞋戴手套,尤其是皮膚粘膜有傷口或是身體有疾病
導致抵抗力較差的人要特別小心,避免感染。

炭疽病是一種由炭疽桿菌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傳染病大多發生在
牛、羊、馬、豬等動物身上,也有意外感染人類的少數病例傳出,不過
多為畜牧或農業工作人員。炭疽病可以經由皮膚傷口接觸、吸入飛沫及
飲食消化道傳染,若不經治療,死亡率可以達到20~60%。台灣在1968年
澎湖馬公發生一例,患者因手臂骨折引起局部腫脹,經截肢手術治療後
復原;在1999年末,陽明山某一個馬場曾爆發一匹馬因感染而死亡的事
件,所幸因防治工作處理得宜,並沒有人員感染病例傳出。

萊姆病是一種經由硬蜱(tick)叮咬傳染之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硬蜱
一般以野生鼠類、狗、鹿、馬等動物為宿主,在草地及森林地區較常見
。感染萊姆病後會出現游走性紅斑,感染者如未及時治療,中晚期可能
會發生關節炎及神經性的併發症。疾病首次發現是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的
萊姆鎮(Lyme);在台灣,近年來已陸續有確定病例的報告,以2000年
為例,計有7名確定病例,其中2名為境外移入。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濕,
很適合硬蜱繁殖,所以國人在戶外工作或旅遊應該穿著淺色長袖衣褲,
回家後應檢查全身是否有硬蜱叮咬並馬上沐浴,若被叮咬,應儘速以鑷
子小心輕輕拉出,即可避免感染,定期使用驅蟲劑噴灑家居周圍環境,
若有養寵物者,應定期檢查並移除家中寵物身上的硬蜱。

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經由口、皮膚等直接或間接接觸病原菌而感染的人
畜共通傳染病,在動物感染鉤端螺旋體後,會造成腎臟慢性感染,並經
由尿液大量排菌,而人類則經由已受病原菌污染的水、土壤及食物感染
。感染初期,會有小腿肚疼痛的特殊症狀,臨床表現多樣化及複雜,年
長者或本身有肝腎疾病者的死亡率可達20%。台灣近年來感染人數增多,
係因疾病管制局推動專案檢驗監測計畫所致,以2000年為例,計有140名
疑似病例通報,其經檢驗確定者有10例。其實鉤端螺旋體病只要用青黴
素(penicillin G)加以治療很容易痊癒,但因鉤端螺旋體病變化複雜
,病患與醫師都很容易忽略,所以國人到野外活動時應避免在不明水源
及不流通的野外水池中游泳,若是經常需接觸動物排泄物的工作人員,
應該對畜養的動物注射疫苗,定時進行環境、器具之清潔及消毒,並在
接觸動物後立即洗手,以避免感染。


防治與未來展望

在台灣醫療體系中,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主要屬於感染科的範圍,中華
民國感染症醫學會(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R.O.C.)
與疾病管制局合辦四場新興及再浮現感染症研討會,會中邀請國內各大
醫院與醫學院的教授及醫師參加,一起分享及討論國際上與台灣新興及
再浮現傳染病的現況,疾病管制局也利用這個研討會,宣導目前的防治
與監控系統,讓直接面對病人的醫師能更了解相關疾病並提高警覺性,
與疾病管制局一起努力,共同防治傳染病,確保國人的健康。

在疾病管制局的努力之下,目前台灣地區防治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的策
略有:

一、疫情監視:以往部分傳染病個案之通報,往往會等到有初步檢驗結
  果後才進行,而且醫師常受限於以傳染病名稱通報之制度,造成疾
  病監測系統敏感度不夠。所以現在將通報系統延伸出去,除加強基
  層開業醫師、醫院住院病人、實驗室檢驗結果的通報外,民眾若是
  發現可疑病例,也可以透過0800-024-582這支24小時服務的免費專
  線來通報,將監視通報系統連成一個嚴密的網路。

  另外,疾病管制局也在二000年七月開辦“症候群通報系統”
  (Syndrome reporting system),針對急性神經症候群、急性出
  血熱症候群、急性呼吸性症候群及急性黃疸症候群等四大類做症候
  群及實驗室檢驗結果之兩階段通報,以掌握防疫時效,並對新感染
  症之可疑症候群進行有效監測。

二、加強危機管理:疫病調查中心(Real Time unknown Disease
  Response Center)是結合國內最權威的傳染病及流行病學專家組
  成的傳染病智慧庫,配合高效率的防疫機動人員,針對突發及不明
  原因流行病進行偵測,若發現是傳染病,則進一步進行早期及有效
  的調查及防治。

三、檢驗研究的應用:開發並建立各種新技術檢測新興病原體,並研究
  特定病原的致病機轉及抗藥性等。

四、人才培育與訓練:培訓國內具有潛力的人才、加強相關醫事及防治
  工作人員的訓練,並延攬專業的研究人員加入防治傳染病工作的行
  列。

五、國內外合作:在國內,加強公衛、醫療及生物醫學三方面的合作,
  並進行新興傳染病的演習訓練。在國際上,也將積極參加APEC等國
  際組織的研究計畫並與WHO相關標準實驗室建立技術交流的管道。

六、生物材料的儲存與研發:加強生物材料(檢體、菌株)的蒐集與保
  存,並建立本土性病原體資料庫。

世界地球村已經不再是口號,也由於交通的快速與便利,早上才在國外
有地方性傳染病流行地區洽公或旅遊的國人,晚上就可能已經回到台灣
,如果在國外感染了任何當地傳染病,可能要回台灣以後才會發病,國
人若沒有傳染病的觀念,就醫時沒有將旅遊史(travel history)提醒
醫師,可能會延誤診斷及治療的時機,嚴重者還有可能會致命,所以旅
遊傳染病與新興傳染病愈來愈受世界各國疾病防治單位的重視,我們的
疾病管制局已經朝向這方面努力的做好防治工作,國人自己本身還應該
多留意傳染病的資訊,出國時要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不可生食、避免蚊
蟲叮咬並千萬不要夾帶未檢疫的動植物回國,臨床醫療工作者也應該保
持對不尋常疾病之症狀保持高度警覺性與敏感性,如此配合,台灣才有
可能早期發現新興傳染病並採取防範措施,讓國人都能活得健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