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四種阿德勒心理學人格,專家談兒童教養

作者:章秉純 醫師

門診常有家長問到「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動不動就暴怒、生氣,都是要搞得天崩地裂,順了他的意才肯停止⋯」

古往今來有非常多的學者專家提出解釋,章醫師在此與家長分享阿德勒學說中的解釋:

阿德勒為個體心理學之父,其在當時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為當時三大心理學主流思想。但唯有阿德勒對於兒童教養著墨甚多,且經得起百年的時間淬煉,至今其影響力依然不減。

坊間「舊酒新瓶」的阿德勒教養書籍也常常佔據暢銷排行榜,可知其學說並未因年代久遠而受到淘汰,反而更經得起考驗。

阿德勒認為人類心理力量來自「自卑感」而這自卑感從我們一無所能的嬰兒襁褓時期就開始了,當我們什麼都要仰仗大人時,我們開始學會了第一個控制世界的方式——「哭鬧」不論大人理會、責罵、甚至毆打,總之我讓這個世界因為我而有反應了。也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Life style)」

阿德勒學說的後繼者Kefir 為簡化這些生活方式,將其簡化為四種「優勢人格(personality priority )」可大致分為「取悅他人型」、「控制他人型」、「追求舒適型」、「超越他人型」四大類。

其中並無相互的高低之分,但各自有走正走歪之分;如果走正了,每一種優勢人格都能完成阿德勒的生命任務,融入這個人類社會,成為對人類群體有貢獻與歸屬的人;反之,走歪了都可能變得自私自利,讓優勢人格完全為自己利益而服務。

舉例說「取悅型」可能非常友善好相處,甚至往往是志願為他人付出的一群;但走歪了就會失去自我,只為不能取悅所有人而痛苦。

而「控制型」可能是最守法、最有生產力、甚至是由領導家人、領導弟妹開始,成為最有領導潛力的人;弔詭的是,這一類的孩子在走歪之時,反而是最不守規矩、最不與人親近、最容易感到被嘲笑、最挫折的一群。由於他們的優勢人格讓他們傾向控制別人來立足社會,當環境不允許時,他們就會試圖用各種方式來「奪回控制權」這也是我們在門診最常看到的「暴衝孩子」的心理成因之一。

「舒適型」好相處、愛好和平、可預測,一般來說人緣不差;但在走歪之時他們會變得逃避責任,不事生產,懶惰到令人失望,「不做不錯」成了他們人生的主旋律,「慵懶度日」則成了他們奉行的最高指導原則,國高中被手機綁住的孩子,很多在小時候是屬於這一群。

「超越型」在現代越來越少見。「不鼓勵競爭」的原則,是現代教育面對多元社會的美意,為了擔心孩子自卑感更強大,更不敢於嘗試。但當孩子完全忘記了競爭與超越,他可能連「超越自己」的動力也喪失了,一旦不能自我超越,往往也無法發現自己的才能,進而在社會中綻放光芒,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

阿德勒認為,不論孩子是以什麼樣的生活型態過人生,在孩童時都該以增強他的「社會興趣」為主要任務之一,這樣孩子才不會「長歪」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自私是本能,但人類是社會動物,尋求社群歸屬感也是本能,偏偏教養時,我們常常忘了後者。

如果增強孩子的「社會興趣」,孩子在未來會越來越有責任感、會為他人考慮、甚至為人類的未來而考慮。

這樣一來,就能真正解決原生自卑感的問題,進而得到幸福圓滿的人生,這也是我們教養孩子最大的願望,不是嗎?

醫師_章秉純
章秉純
醫師
簡介
•臺中醫院身心精神科主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