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延誤治療恐在輪椅度餘生!淺談「脊髓空洞症」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亞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林志隆
30歲的羅小姐,在3年前喜迎新生命,但產後卻發現雙腿無力,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後並無異狀,過了幾天症狀仍無改善,以為是麻醉藥尚未退除,但醫師診察後,研判為馬尾症候群,隨後又因水腦症開刀,經復健後能自行緩慢走路。
不料產後半年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神經有異狀,醫師診斷為神經發炎,透過打類固醇、洗血漿等治療均不見效。2個月後,甚至雙腿突然失去知覺,經診斷應是罹患「馬尾症候群合併急性橫貫性脊髓炎」,雖然積極治療仍惡化。

為了能陪伴孩子長大,羅小姐輾轉至多家醫院尋求協助,一度有醫師懷疑病因可能是「脊髓空洞症」,但在沒有十足把握下,遲遲無法安排手術治療。最後,至亞大醫院尋求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診治,確診為罕病脊髓空洞症。

羅小姐原本術前有複視、左背疼痛等症狀,但術後完全解除。除了腹部緊繃感減輕許多,雙腿從冰冷變得溫熱,讓她十分開心,對後續的復原之路更有信心,期盼有一天能接送孩子上下學。

林志隆表示,脊髓空洞症是相當罕見的疾病初期會出現上肢麻木無力、眩暈、噁心、嘔吐、步態不穩等症狀;嚴重時,連行走時都需要他人攙扶,甚至失去知覺。該病因病程緩慢,許多患者因而未能在第一時間被正確診斷,延誤治療黃金時機,而在輪椅上度過餘生

因羅小姐的後顱窩及頸椎部位的神經組織有嚴重沾黏的現象,導致腦脊髓液無法正常的從腦部循環到脊髓,造成頸椎脊髓內液體的堆積,進而影響到神經的功能,形成所謂的脊髓空洞症。

因此,林志隆採用後顱窩減壓及神經去沾黏手術,藉由在顯微鏡下精細的神經分離及術中的神經監測,讓脊髓液內堆積的液體慢慢吸收消失,以減少脊髓壓迫造成的不適,術後可有效改善疼痛、肌肉攣曲,搭配耐心復健,甚至可望恢復部分行動能力。他進一步說明,該手術方法迄今已經治療上百例相關個案,患者反應都很正面。

林志隆提醒,脊髓空洞症是不可逆的疾病,且診斷不易,治療過程相當困難,建議若出現上述症狀,務必立即赴醫檢查,術後有八成患者症狀會趨於穩定,建議應長期追蹤,以獲得良好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