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躁鬱症的心理治療該怎麼做?專家告訴你

躁鬱症的心理治療該怎麼做?專家告訴你_圖1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Scott

例如以基因體質因素較強的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而言,雖然心理社會性的輔助治療有一定的功能,但藥物調整大腦生理活性的治療方式是疾病穩定的基石;又如厭食症或暴食症,當然可以嘗試服用某些藥物改善其情緒與飲食衝動,但其以缺乏自尊的疾病核心,卻需要心理治療給予適度的撫慰與滋養

以目前對於躁鬱症治療的主流而言,病人大都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的流派很多,實施型式也各異,老實說,接受正式心理治療療程的患者應在少數至多輔以接近心理治療的談話性治療。然而,在此並非鼓勵所有病人都一定得接受正式的心理治療,因為治療的實施還需要考量病人的接受度,醫療人力與資源整合等問題;但若是可以在適當的機會運用某些心理治療的原則在病人身上,他們會受用很多

新堡大學的Jan Scott教授,她本人師承認知行為治療始祖Aaron Back,是目前運用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在躁鬱症病人身上的大師,擁有許多的研究及臨床實務經驗。在新堡大學進修學習期間,有幸向其請教某些臨床議題,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當躁期逐漸發作時,病人開始自覺能力增強,不需要藥物治療,或是因為睡眠需求減少、體力大增、四處忙碌而忘了吃藥,或是因為注意力分散而忘了吃藥,可能讓病情愈發嚴重。甚至此時別人勸他吃藥,反而因為他話多、過度自信等症狀,進而發生爭執,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以上種種原因都可能導致疾病的惡化,若是無法盡速在門診急診以藥物控制病情,最後終得住院治療。住院治療可以讓病人隔絕外界刺激,避免躁症引起的危險行為,也可更精確地進行藥物的調整

因此,當躁鬱症的躁期發作的時候,大多醫師採取的方式是,趕快調整藥物。若是未服藥,就趕緊服藥;若是不願服藥,可以接受針劑協助,若是吃了藥,仍復發,可能就需要加藥或換藥。這些步驟其實很重要,然若是在整個病程中加上一些認知行為治療治療元素,病人應該可以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

躁鬱症有分很多期,有時在躁期,有時在鬱期,有時在平穩期。不同的階段有類似的策略,也有不同的策略。如不管在整個病程中的何種狀態,自我監測及自我調節的技巧,是可以讓病人穩定在某個程度內的;若是在平穩期熟悉及練習復發預防的技巧,在復發初期時就能防微杜漸;若處於憂鬱期,就要以行為激發及活動規劃的技巧為主;若是躁期或輕躁期,就要盡量簡化溝通模式,簡單的以兩欄法讓病人看到事情的好壞面即可,千萬不要過度使用認知挑戰法以避免病症惡化。

個人認為,不管甚麼精神疾病,認知行為治療的用意之一,是強化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藥物在整體治療的過程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若可以灌注一些讓病人自尊更加提升的要素,病人應該更能接受自己、更能夠照顧自己,然後過得更好才是。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