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不好?醫師建議,不妨試試這1招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不好?醫師建議,不妨試試這1招_圖1

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俊銘

50歲陳媽媽,因為手部腫痛好幾個月,看了醫師、吃了止痛藥,還上國術館都沒有用,直到女兒帶她至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立即接受了治療但效果不彰,直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3個月後症狀就有明顯改善。

收治個案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陳媽媽是比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手部關節已經腫痛到連自己穿衣服都做不到,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

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與陳媽媽很相似,總是在忍痛了非常久後,生活品質受影響才來就診。但這時,關節早已經變形,甚至有些開始遭到破壞,嚴重可能導致身體失能!

陳俊銘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女性,特別是30至50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免疫細胞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

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關節又紅又腫又痛,以及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身體覺得疲累、體重莫名下降、偶爾還會發燒。病況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痛、損壞,最後將失去活動能力。

陳俊銘進一步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單侵害關節導致失能,還可能侵犯眼睛、心臟、肺臟與血管等,出現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

他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老化更快速,容易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這可能與體內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時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致。所以,在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症狀,更要注意三高問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沒有專一性」,讓人很難聯想風濕免疫科,因而不易快速確診。陳俊銘建議,如果看了很多科,仍無法確切診斷的話,可以到風濕免檢查看看。

診斷上,除了詢問發病過程外,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上,除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更重要的是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減少發炎狀態。

陳俊銘指出,部分患者以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而今有生物製劑成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曙光。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輸入人體後可結合特定的細胞激素或訊息傳遞物質,精準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之效。

他進一步解釋,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所幸,目前生物製劑的種類很多,患者可以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

陳俊銘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才能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