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小兒科醫師親授,與孩子討論疫情3原則

小兒科醫師親授,與孩子討論疫情3原則_圖1

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Anita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宋季純

最近常聽家長抱怨,要求孩子執行防疫措施,只能靠父母殷勤地叮嚀,實在勞神費力!宋季純指出,如果能促進孩子對疾病的認知,鼓勵他們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不但可以改變他們的行為,也能賦予孩子主導權和被信任的感覺。

她特別參考麻省總醫院臨床心理師的建議,分享幾個與孩子討論疫情的原則。

原則1 用適合年齡的語言討論事實

家長可以試著將自己理解到的資訊,轉化成適合孩子理解程度的語言,引導孩子認識與疫情相關的基本事實。舉例來說,學齡前的兒童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介紹。

「地球正被冠狀星球來的病毒軍團進攻,它們搭著鼻涕口水飛船,直接飛進小朋友的鼻子和嘴巴裡,所以要用口罩當防護罩,把病毒擋在外面;還有病毒也會黏在你的手上,如果沒洗手就揉眼睛、挖鼻孔或吃手,一樣會被病毒入侵唷」。

宋季純表示,而較大一點的孩子對身體運作已有基本認知,家長可以將武漢肺炎症狀與他們的生病經驗作為連結,加強他們的切身感受,而更能理解防疫的重要性。

「病毒喜歡攻擊肺部,讓我們發燒、喉嚨痛、咳嗽,像你之前重感冒那樣全身不舒服,還有一部分的病人會呼吸困難,像是跑馬拉松很累很喘又不能停下來」。

原則2 針對孩子特質提供應對方法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氣質,面對疫情的反應也可能南轅北轍,宋季純提及,家長可基於對孩子的了解,建議適性的活動與應對措施。

對於粗線條的樂天派,強調疾病的殺傷力、持續肆虐的後果,把精力轉移到落實防疫的措施上;對於敏感纖細的小擔憂,強調防疫作為的效果,介紹並肩作戰的夥伴。

對於窩在家中的小宅宅,強調戶外活動既能保持社交距離,又能強健身心提升免疫力;對於喜歡主導的小老師,就任命為家中的衛生部長,請孩子帶領家人洗手戴口罩、維護居家環境整潔。

原則3 利用實際情境進行機會教育

宋季純指出,與新課綱的素養教育相呼應,已有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武漢肺炎的討論或讓學生專題報告,家長也可結合時事與孩子的興趣,用創意研發新型態的親子活動。

例如,回顧流行地區逐漸蔓延的過程,與孩子一起探索各國家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同地區對疾病的態度;編撰傳染病穿越劇,想像同樣的病毒活在數十年前是否仍能如此快速席捲全球;接受社群網站的洗手挑戰,將老生常談拍成幽默吸睛的趣味影片。

發揮鍵盤偵探的精神從大量疫情資訊中去蕪存菁,鍛鍊資訊擷取、整合及查證的能力;進行角色扮演,想像自己是居家檢疫的對象,帶孩子思考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哪些物資、失去行動自由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群體利益與個人自由的界限在哪、是否願意對配合隔離檢疫的人抱持感謝等,。

宋季純呼籲,在對抗病毒的戰役中,不問身份、不論年紀,大人小孩的角色都同樣重要。落實個人的防疫措施,不單是保護了自己,也為自己最愛的家人建構防護網;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本分,就是在幫社會建構更大的病毒絕緣體,以保護更多的人。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