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Anita 諮詢專家/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黃雅羚、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與公關委員 陳劭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召集人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 葉北辰
COVID-19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爆發至今,面對武漢肺炎的恐懼,導致民眾食不下嚥、夜不能眠,致使免疫力大幅下滑。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依據大眾心理及行為反應,整理七大心理現象,並由諮商心理師提出因應對策。
防疫心理戰一:新聞不停播報新增病例快訊,好擔心自己或周邊親友也被傳染?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大腦在接收過量的疫情資訊後可能會癱瘓其決策能力。所以,觀聽疫情訊息最好定時不過量,特別是睡前一小時要關閉訊息來源,如電視、手機,以免訊息量超載,大腦會過度想像;同時定量討論疫情話題,別整天圍繞疫情打轉,很容易感受焦慮情緒。
黃雅羚強調,面對嚴峻的疫情,保持「心理安定」很重要,具體作法包括「安頓、安心、安在、安全」。從安頓環境做起,打掃家裡、清潔消毒,恢復生活秩序;想要安心,可以從靜心開始,專注於當下與生活;盡可能讓人際互動安在,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家人及親友,找回關係連結讓心安定;產生集體防疫共識,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況而不隱瞞,才能確保社會安全。
防疫心理戰二:口罩配給不足的焦慮感,該如何緩解?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與公關委員陳劭旻指出,疫情延燒期間,口罩配給與不足的焦慮一直是最熱門的社會議題。之所以會帶給民眾極大的恐慌,是因為病毒看不到也摸不著、疾病傳染有較高的不可掌控性,因而產生很大的焦慮與無力感,想用盡全力扭轉讓事情「恢復到可控制範圍中」。
而購買口罩一事似乎是可以掌握的,但卻又因產量不足影響購買機率,進而加深挫折感;另外許多人為減少未知的感受,透過蒐集大量資訊理解事態,結果是接觸過多危言聳聽的謠言,更加深不安的感受。兩者相加就變成惡性循環,反而陷入在焦慮的情緒中,影響作息與健康。
防疫心理戰三:雖然醫生告知,發燒只是普通感冒引起,內心還是感到驚恐,或擔心赴醫會被感染而不敢就醫
面對疫情危機帶來無形及延續性的壓力,普遍會擔心染病而引發焦慮感。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與公關召集人林萃芬指出,諮商過程中發現,許多人在接收到新增案例去過哪些地方後,會產生強迫性思考,不斷回想自己是否去過那些地點,擔心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觸到確診患者而被感染。
還有部分人的身心會出現過度警醒現象,像是情緒變得易怒,對周遭人們產生口語或肢體的攻擊行為。例如,對旁人出現咳嗽等症狀變得異常敏感,甚至斥責對方不應出門;對於別人不戴口罩或不戴好,都感到憤怒與不解;或者因為買不到防疫物品,而遷怒於銷售人員。
林萃芬特別提供幾個降低焦慮的有效做法。若感覺自己過度焦慮時,可以透過「腹式呼吸法」想像所有的煩惱、焦慮情緒,都會隨著吐出的氣消失,進而降低身心壓力。如果感覺頭腦被疫情佔滿,導致身體很累頭腦卻停不下來,可以做「心律呼吸法」來平緩混亂思緒;當情緒起伏不定時,可做「情緒冥想法」,更有能量照顧焦慮情緒;也可在家做做瑜珈這類伸展性的運動,有助於緩和焦躁的情緒。
防疫心理戰四:醫療人員在意自己的安全擔心傳染給家人,害怕標籤作用
因為自身也在精神科診所工作,林萃芬可以感受到當院內感染的狀況發生後,醫療人員的心理轉折。
一方面擔心自己安危,會不會在不小心的狀況下,將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家人;另方面又擔心醫療單位人力不足導致工作量暴增,也沒有權利拒絕工作任務,導致身心無法負荷;同時也會害怕標籤作用,會影響外界看待自己與家人的眼光,而盡量避免讓別人知道自己在醫院工作。
此外,住院患者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林萃芬指出,擔心住院被感染的風險提高,再加上目前醫療院所均限制家屬探訪,造成生活不便與情緒不安,進而增加患者與醫療人員的摩擦,引發各種身心症狀。
她提醒,有效的支持對醫療人員是很重要的,除了實質上的防疫物品支持外,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可提供心理諮商的支持專線或遠距諮商,讓醫療人員感覺情緒有被了解、照顧及接納,進而產生心理力量。
防疫心理戰五:害怕來自外地的人,然後還因為自己有這樣害怕而感到罪惡感!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指出,疫情期間最常接收到的民眾反應,包括生氣、擔憂、焦躁、神經質、對周遭環境或自身健康過度警覺,出現人際互動退縮、不易靜下心、睡眠品質變差等。
這次疫情還出現較特別的心理現象—Xenophobia(生客恐懼/排外性/懼外語症)。意思是,人們開始懼怕外來人口,然後還因為自己有這樣恐懼而感到罪惡感,覺得不好意思。
葉北辰說,雖然目前防疫觀念是:盡量避免接觸人群。但仍有許多人在防疫工作崗位上為大家服務,如醫護人員、藥師、社工、心理師等,不妨適時地跟他們說聲「謝謝!辛苦了!」,雖然彼此是陌生人,但我們都在共同努力,用小小力量對抗疫情,可以促進群體感。
防疫心理戰六:被隔離者失聯,引發大眾不安
林萃芬指出,當與確診病例有所接觸而被隔離時,很容易引發強烈不安的心理作用。一方面是,頓失生活重心,而感覺無聊,易胡思亂想;另方面,擔心標籤作用,或害怕因隔離而失去工作,更擔心被感染,家中成員無人照顧。
被隔離時,如果渴望與人互動,可以透過電話諮商或遠距諮商心理師,讓被隔離的人適時抒發心中苦悶,並且給予安定的力量。諮商心理師會耐心聆聽民眾內在需要,再經由專業說明,同時給予溫暖與支持,陪伴撐過被隔離期。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呼籲,如果疫情持續延燒而需要長期抗戰,大家都應該調整原有生活型態,或藉由日常習慣變動,穩定心情得以度過疫情。例如,從外出行程滿檔調整成在家享受個人時間;外出用餐改成外帶食物在家用餐等。
如果上述方法仍無法緩解身心焦慮,可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的協助,重新有效掌握自己的身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