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蘇東平 責任編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Anita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即武漢病毒)快速蔓延,全中國幾乎淪陷。病毒亦傳播至全球,包括台灣、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美國、法國、義大利、澳洲等。
至目前為止確診者高達七萬人以上,死亡病例亦達1,868例。而台灣確診人數已累計至22例,更有多人因有旅遊史或接觸史,需居家自主隔離。幸好台灣政府由2003年SARS爆發所學到之經驗,至目前為止,疫情控制得當,尚未出現社區感染。
2019年新冠病毒的爆發,產生了不僅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焦慮潮 (Anxiety Wave)。雖然制定了種種防疫措施,來對抗2019- nCOV之散佈,然而對於病患及其健康照顧者醫護同仁之精神心理健康的照護,卻如一片沙漠。
本人願意將2003 SARS爆發時,針對醫護照顧者(Care-giver)之精神心理狀態的觀察及研究與大家分享,並期提供醫療上層在面臨此生物災難(Bio-disaster) 時之重要參考及建議必要時針對心理創傷者進行介入性之精神醫療。
SARS對醫護人員的衝擊
2003年3月,SARS侵襲台灣,導致1萬3000人遭到隔離、356人受到感染,其中73人死亡。當時台灣民眾聞之色變,經過各界的努力之後,疫情才在7月初獲得控制。
受到SARS疫病影響最大的首推醫療護理人員,他們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之外,在心理精神層面也會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
我們以某醫院的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接觸SARS的程度定義為不同劑量,以劑量效應(Dose-Response)的方式來探討其身心問題,劑量最低的是被隔離的醫護人員,中度劑量的是直接照顧SARS病患者,重度劑量的則是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我們追蹤了107位劑量最低的醫護人員,並發現有5~17%的人在SARS流行被隔離時發生了精神症狀,其中以失眠、恐慌症、憂鬱、焦慮症狀以及PTSD為主;在SARS過後的第三個月,發生率下降一半;六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僅有一位有憂鬱症,少數幾位仍有較輕微的恐慌、焦慮症狀及失眠。在SARS盛行期間,這些被隔離者很擔心他們的親人也會遭到感染,在工作、社交與家庭上的互動關係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擾。然而研究也發現,家庭的支持提供了保護因子,可以降低受隔離者的身心壓力。特別的是,在SARS後的六個月,我們發現這107位被隔離者的身心狀態,比對照組的122位醫護人員來得健康,顯示小劑量的壓力,可能使心理、精神相對增強。
第二個研究是在SARS盛行時,針對在SARS病房(分為一般病房與ICU重症病房)直接照顧病患的70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身心狀態評估。同時以非SARS病房(亦分為一般病房與ICU重症病房)的32位醫護人員做為對照組。結果發現,SARS病房的憂鬱症發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13倍,而失眠的發生率則高出4倍。此外,在SARS病房與非SARS的一般病房,具PTSD症狀者平均為29.7%,而在非SARS的ICU病房工作者卻僅有11.8%,表示後者在SARS盛行時,極少有機會被調至SARS病房工作,因而害怕、恐懼、噩夢及驚嚇等PTSD症狀相對減少。進一步的觀察發現,SARS病房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一個月之後,對SARS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增加,其情緒、失眠及對SARS的負面感受也隨之降低,在心理層面上漸漸適應,血液中的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在一個月後逐漸恢復正常。
顯然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此外,直接與SARS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SARS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無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
第三個研究是針對22位在照顧SARS病患時受到感染的倖存者,進行一年半及四年半的追蹤研究,內容包括精神症狀、認知功能、壓力激素及腦造影(腦神經細胞活動的測量)。結果發現,在SARS盛行時,2/3以上的個案都得到急性PTSD及重度憂鬱症;一年半之後降低至1/3左右;四年半後僅3~4位仍有輕微的殘餘症狀。而原本在SARS盛行時發生的害怕及恐慌症狀,於一年半及四年半追蹤時均已消失,然而少數個案的精神症狀卻變得十分脆弱,對媒體的災難報導十分敏感,導致症狀復發,有兩位個案甚至出現短暫的躁鬱症。而認知功能的測驗則發現,患者的語言記憶在四年半後仍較對照組差。在壓力系統的挑戰試驗亦顯示,罹患SARS的醫護人員在注射皮質醇挑戰試驗後,相較於對照組,有功能失調的現象,而且其左側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活動力也比對照組低。這些結果更進一步證實,罹患SARS的病患長期處於低氧狀態、使用大量類固醇以及精神嚴重創傷的聯合效應,在四年半後,腦部的海馬迴及杏仁體仍有殘留損傷,這種腦神經的脆弱禁不起生活壓力衝擊,容易導致精神症狀再度發作。然而,他們的生活機能、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品質,在四年半後大致均已恢復正常。
「針對2019新冠病毒爆發的快速及時精神健康之照護是急需的」,這是中國澳門大學的Yu-Tao Xiang及其同仁所發表於The Lancet Psychiatry 2020年的一段話,且有下列之建議:
1. 政府上層醫療官員應定期清楚地將2019-nCOV之最新正確的訊息,公告給醫療工作者和病患及其家屬,以降低其害怕及不確定感。
2. 精神醫療之工作者應定期篩檢疑似和確診之個案及其健康照顧者是否有憂鬱、焦慮和自殺傾向。
3. 在區域及國家層級上應建立精神健康之多重團隊,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臨床心理和其他工作者,並提供給病患和其照顧者精神醫療的支持。
4. 可利用電子設備提供感染病患及其家屬和大眾之心理諮詢,以期利用此溝通管道,鼓勵病患和家屬聯繫,以下降其隔離感。
在任何生物災難發生時,人們心理的害怕、不確定性和被汙名化,是十分普遍的,從過去嚴重暴發的新型病毒肺炎及病毒流病對心理社會的衝擊所得到之經驗中, 發展精神醫療的特色包括評估、支持、治療和服務是在此2019-nCOV的疫情中主要且必須的目標。
★本文經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蘇東平 授權刊登
★ 本文章內容係為作者專業論述或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也歡迎隨時分享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