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青少年健康隱憂 淺談自發性脊椎側彎

青少年健康隱憂 淺談自發性脊椎側彎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 黃聰仁

16歲徐小妹,3年前因為長不高,逐至生長門診求診,卻發現徐小妹有肩胛骨突出等狀況,就醫檢查確認為脊椎側彎。剛開始角度約25度,持續追蹤後,狀況卻日益嚴重,惡化快速,欲治療時角度竟已達43度,目視也可稍微看出脊椎彎曲。經手術治療後已恢復健康,還長高了6公分。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骨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黃聰仁表示,根據統計,脊椎側彎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二十,也就是50個青少年中,就有1個可能有脊椎側彎的問題。其中,女生占多數,約為男生的4〜6倍。

而脊椎側彎角度在40度以上時,嚴重者會造成體內臟器壓迫,影響心肺與腸胃功能。通常,側彎的角度大於60度,會造成肺擠壓;大於90度,則會擠壓心臟,容易有氣喘吁吁、呼吸困擾等症狀。

黃聰仁指出,所謂「脊椎側彎症」,單從外觀上做判定不一定準確,一般是指:病人站立於X-光片中,測量脊椎側彎柯氏(Cobb's)角度大於10度以上,可能是向左彎或右彎,通常是右彎較多,且脊椎會有明顯旋轉。

脊椎側彎種類中以「自發性脊椎側彎」占多數,約占8成。許多家長都疑惑,孩子小時候都好好的,為何11歲後就脊椎側彎,而且惡化速度驚人。黃聰仁說,自發性脊椎側彎發生原因目前仍是個謎,多數患者經過X光、核磁共振等檢查均找不出任何骨骼或神經病變,也非姿勢不良所致,目前僅知部分病例有家族性遺傳傾向。

他進一步說明,有研究顯示,自發性脊椎側彎病人中,角度惡化情況較為嚴重者,血小板中的Calmodulin值有偏高或部分類似染色體異常等現象,而成為後續研究與治療的線索之一。

脊椎側彎初期無任何異狀,病患本身難察覺到脊椎變化,多是學校健康檢查、或游泳、洗澡時被家長發現而就醫。因此,在寒暑假期間因脊椎側彎求診、治療與追蹤的病患會明顯增加,多為年齡約10〜18歲正處於青春期的學童。

治療上,是依據年齡及側彎角度來決定。18歲以下、側彎角度20度以上者,建議每4〜6個月追蹤,若角度沒有變化,或1年內角度增加未達5〜10度,可以不須特別治療,只需持續追蹤;側彎角度在25〜40度者,則是建議採用背架治療,防止其惡化;若角度達到40度以上,才需要考慮採用手術矯正。

黃聰仁強調,統計上,僅有10%的脊椎側彎病人需要給予積極門診追蹤或以穿背架治療,而其中約10%才需開刀矯正,家長不需過度恐慌。也毋須採用拉筋、推拿、吊單槓、整骨等民俗療法欲拉直脊椎,他直言,這些方法僅能增加身體柔軟度,對矯正脊椎側彎並沒有顯著的療效。

黃聰仁呼籲,若懷疑有脊椎側彎,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他說,「一旦發現孩子肩膀一高一低、腰部不對稱或是背部異常凸起,都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許多人擔心,平常姿勢不佳恐導致脊椎側彎,黃聰仁笑著說,門診裡很多因姿勢不良來就診的病患,都只會導致「下背痛」,而非脊椎側彎,不用過於擔憂。需注意的是,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因老化造成的脊椎退化,而導致的脊椎側彎就無法治療了。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