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氣切不等於放棄生命 觀念轉換迎接高品質照護生活

氣切不等於放棄生命 觀念轉換迎接高品質照護生活_圖1

作者/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呼吸治療照護中心護理師 王必鈺 整輯/黃慧玫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馬偕紀念醫院院訊》

依據全民健康保險呼吸器依賴患者整合性照護計畫,將病人的照護過程區分成四個階段,包括:加護病房、呼吸照護中心(RCC)、呼吸照護病房(RCW)及居家照護,會根據病人的實際病情安置於不同等級病房照護。呼吸照護中心主要收治在加護病房生命現象穩定,短期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人,進行呼吸器脫離訓練,倘若42天內無法脫離呼吸器,單位將協助病人下轉呼吸照護病房(RCW)或居家照護。

淡水馬偕紀念醫院亞急性呼吸照護中心主要針對呼吸器脫離困難者進行呼吸器脫離訓練。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每當醫療團隊評估病人可能需長期依賴呼吸器時,會召集病人主要家屬,針對是否接受氣切手術進行討論與澄清。會談過程中,時常聽家屬說:「做了氣切,只是讓病人很快死掉」、「擔心病人臥床一輩子,不得善終」等等,有諸多的擔憂與考量。然而,氣切是否就是一條不歸路呢?透過底下這位陳阿公( 化名) 的例子,期許大眾對氣切手術有更正確的認識。

陳阿公長年吸菸,經常因為嚴重支氣管炎引發肺炎感染住院。這次也是如此,甚至導致呼吸衰竭而住進加護病房,好不容易肺炎治癒了,但卻無法脫離呼吸器,進而轉來呼吸照護中心進行呼吸器脫離訓練。阿公體型瘦弱,嘴裡插著氣管內管顯得格外突兀,每次幫他抽痰或口腔清潔都很不忍,氣管內管在口腔內稍微挪動就很不舒服,而且口腔內部黏膜破損的相當厲害。然而就算眼眶含淚、再怎麼不舒服,阿公還是會忍耐。他說他曾有插氣管內管的經驗,後來有順利移除且出院,所以他相信這次也是一樣,嘴裡的管子能順利拔起來。

但阿公年齡已長,加上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這次阿公的呼吸器脫離訓練非常吃力,呼吸器光是調整成訓練模式(PSVmode) 就喘到不行,更別提何時能夠訓練成功、拔管了。看著阿公面對口中救命卻又讓他痛苦的管子,每位醫護人員都忍不住想說服阿公開氣切,但阿公都眼睛泛著淚水、搖頭拒絕。

某一天早上執行晨間護理時跟阿公聊天,我們透過嘴形跟潦草的字跡來交談,許多時候都得用猜的來完成對話。我跟他說:「若你開氣切,嘴巴的管子就可以拿掉了,不但比較舒服、還可以說話、吃東西耶!」但阿公搖搖頭,我問:「是會害怕開刀?怕痛?怕難看?」阿公依然搖頭,我又接著問:「那為什麼不想開氣切?」阿公一臉無奈,用嘴型緩緩的說出:「這是我的身體又不是你的。」我一時語塞,說不出話來。

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醫療人員明瞭病人拒絕開氣切的決心,不再主動提及。此時鄰床轉來一位年輕脊髓損傷患者,該病人在加護病房進行了氣切造口,脫離呼吸器訓練期間,呼吸治療師評估病人符合條件,可使用發聲閥,於是讓病人使用發聲閥說話與家屬溝通。雖然剛開始詞句簡短,但病人與家屬互動過程總是充滿歡樂的氣氛。也許受到了氣氛渲染,對氣切有了不同的想法,就在某一天,阿公居然主動說要開氣切!我們馬上幫他會診了外科醫師,安排開刀事宜。開完刀返回病房那一刻,看到了阿公燦爛的微笑,原來阿公有一口潔白的牙齒,沒有氣管內管的臉顯得多麼清爽。

自從開了氣切後,阿公豁然開朗,省去了口腔內的不舒服以及阻力,呼吸器脫離訓練進度也突飛猛進,跟之前比起來,生活品質好太多了。除了口渴可以喝水,經過醫師評估過後,甚至也開始使用發聲閥發出聲音。可自在與家人溝通,阿公明顯比剛轉來亞急性呼吸照護中心的時候還要開朗許多。

回想當時醫護人員盡力宣導及說明氣切,阿公都一口回絕,但努力並不是毫無意義,經過時間考量以及觀念的轉換,阿公也能擁有高品質的照護生活。有時看似走到盡頭,但只要敞開心胸,在專業人員協助、親朋好友陪伴下,還是可能找到生命的另一扇窗。

問題 Q&A

Q1:氣切手術後,是不是就不能吃東西了?

A:飲食功能通常不受氣切造口影響,飲食方式採漸進式,先由鼻胃管進食,待情況穩定後,可改為經口進食。

Q2:氣切手術後,還可以說話嗎?

A:剛接受氣切手術時,無法發出聲音,日後若呼吸功能改善,可使用能發聲之氣切管及發聲閥,協助說話。

Q3:一旦氣切,是不是一輩子都不能拔管?

A:醫師會評估病人咳痰能力,若狀況穩定可進行拔管。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