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落實「食育」第一步 用「筷」樂助健康

落實「食育」第一步 用「筷」樂助健康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董氏基金會執行長 姚思遠、臺北市大佳國小校長 李鍾慧、台北國際禮儀協會講師 朱立安

近幾年,因為食安問題頻傳,讓社會大眾開始重視「食育」。所謂的「食育」,就是飲食教育,透過實際的飲食經驗,學習傳統的飲食文化,並能懂得食材相關知識,知曉如何正確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飲食。

除了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學校午餐時間是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情境的時候,也是最適合培養孩子飲食素養及了解飲食文化的時間,也是學習重要傳統飲食文化之一:「筷子」的最佳時機。

飲食教育從傳統文化開始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現在學校重視教導西餐禮儀如何拿刀叉,卻忽略培養孩子正確拿筷子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發現,各縣市未重視學校午餐時間用筷的飲食教育,以至於孩子常用湯匙、叉子,卻學不會如何拿筷子。

臺北市大佳國小李鍾慧校長說,筷子是華人食具的代表,過去,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手把手」教授給孩子拿筷子,即是筷筷相傳,希望孩兒能拿得對、吃得開,人生順遂。

從用筷看品格教育

姚思遠分享,從一個人用筷子就能夠看出品格,若筷子用得不好、用筷子敲碗盤、隨意擺放筷子,或是用筷子於餐點裡挑挑撿撿、沒有注意到使用公筷母匙,都是很失禮的行為,容易使他人產生不良的觀感。

進一步來說,能注意到這些用餐禮儀,其實也代表用餐者具有分享、體貼、觀察他人心情的好品格,也能避免他人產生對用餐者的誤解,所以說,正確用筷也是餐桌上重要的品格教育。

學筷也能訓練手掌肌耐力

姚思遠進一步說明,研究指出,用餐時使用筷子可以減少狼吞虎嚥的機會,對於穩定血糖有益,另一項針對學童的研究也指出,學童使用筷子的穩定性與語文類學習成效呈顯著相關。

拿筷子有益於孩子手掌肌肉與耐力發展,也助於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正確拿筷子不僅能讓夾菜省力,更能減少因湯匙方便食用造成的狼吞虎嚥,降低吃太快造成的慢性病肥胖之風險,同時也能從細嚼慢嚥中體會美味。

正確用筷及禮儀

台北國際禮儀協會講師朱立安表示,良好的用餐禮儀有助於增進與他人之互動,不僅可以提升正面印象,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正確拿筷子應是,拇指前端輕輕固定在食指第二指關節前方;筷子下側一根固定不動,僅動上側筷子;若夾菜時筷子頭部呈交叉,即代表使用筷子的姿勢是錯誤的。

勿使用太長或太短的筷子,拿筷子時筷尖齊頭,筷子頭部露出手部約1公分長度。餐桌上,也應避免用筷子做出以下動作:將筷子含在口中;將筷子當作牙籤;用筷子指別人;將筷子直插在碗中;用筷子敲擊碗盤等。

除了正確用筷,用餐時,端正坐姿,說話時輕聲細語;用餐細嚼慢嚥,咀嚼時嘴巴閉起避免發出過大聲響;用餐後清潔桌面、協助收拾;並對提供餐點、服務的人員表達感謝,才能成為受人誇讚有禮貌的人。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