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新型口服化療藥助陣 晚期腸癌現生機

新型口服化療藥助陣 晚期腸癌現生機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 陳鴻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 李冠德

根據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連續11年奪得國人好發癌症的第一名,每年新增患者超過15千名,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人確診,可說是國人健康的最大公敵;其中,超過4成以上發現已屬於晚期,使得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大約每90分鐘就有1人死於腸癌,平均有每天16人因此失去寶貴生命。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表示,大腸癌主要是由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隨著政府補助糞便潛血檢查,使腸癌篩檢普及率提高,近年國人腸癌整體發生率略為下降,越來越多患者能在早期就能確診並接受治療。但篩檢雖然有助0期癌發生比例提升,但仍逾4成患者發現已是晚期。

陳鴻華指出,拜醫藥技術進步之賜,現在晚期腸癌的治療武器相當多,醫學文獻顯示,晚期腸癌患者前線治療效果不佳,若能接續後線治療,可較只接受前線治療者擁有較長的存活時間。

陳鴻華說,對於晚期腸癌患者的治療,前線藥物的目標是增加存活率,後線藥物則在於提升生活品質。因此,前線治療後,可請醫師綜合評估過去症狀及生活需求等項目之後,於後線給予口服標靶藥物、針劑標靶或新型口服化療藥物的治療,幫助癌友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盡可能活得更久。

但現實是,部分病患因前線治療出現導致生活品質低落的身體體能、心血管、血液、皮膚或消化道等相關副作用,如體力虛弱、走不動、起皮疹、手足症候群、血小板低下、出血等,而影響治療意願,輕易放棄重生機會。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冠德說,門診經驗發現,以往晚期腸癌患者在完成前線的針劑化療後,約3成患者有感於副作用太大、不願意身體和精神再受折磨,一聽到後線再打化療藥就搖頭拒絕。

但,這種僵局卻隨著新型口服化療藥的問世而被打破。他進一步說明,此新型口服化療藥顛覆一般人對於化療副作用大的刻板印象。

研究發現,不僅較少發生嚴重副作用,且患者不用住院打針,對於疼痛、呼吸喘或腸阻塞等症狀也能得以緩解,雖偶爾有白血球過低情況,但可讓整體生活品質獲得改善。加上此新型口服化療藥已納入健保給付項目,大大提升晚期患者願意嘗試後線治療的比例高達89成。

李冠德解釋,新型口服化療藥主要是由核苷類化療藥物和保護分子所組成,核苷類化療藥物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分子則可抑制核苷類藥物分解酵素作用,強化其抑制腫瘤之能力。

兩位醫師共同呼籲,早期腸癌的治癒率高,但晚期患者也不要放棄希望,目前健保有很多治療武器,即使是後線治療,也有新型口服化療藥可供選擇。若醫師評估可行,不妨多給自己一次治療機會,有機會活得更好、更久。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