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戰勝「巴金森病」 關鍵作法是?!

戰勝「巴金森病」 關鍵作法是?!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 吳瑞美

43歲茹梅,從小就肩負照顧罹患巴金森氏症妹妹的責任,對於該疾病並不陌生。28歲時,她發現自己常感疲累,並有明顯腳抖問題,擔心增加家人負擔的她,獨自前往就醫,果然確診為「巴金森氏症」。茹梅罹病15年來,對親友、同事隱滿病情,她外表看似堅強,內心卻充滿恐懼,因此,目前在醫師與家人協助下,和妹妹並肩一同面對疾病,順利地與巴金森氏症和平共處。

因知名演員羅賓.威廉斯、米高.福克斯、方岑、拳王阿里、音樂大師李泰祥、抗議天王柯賜海、中山大學教授李良修等罹患「巴金森氏症」,引起眾人對於巴金森氏症的關注。

巴金森氏症非老年專利 近2成青年發病

過去,大家都認為巴金森氏病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事實上,它並非隨著年齡增長而好發,其好發年齡為5860歲,也有40歲以下即發病的例子。目前,全台約有40,000名巴金森患者,罹病人數逐年增加。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全台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森氏症,罹病人數僅次於失智症(精神病變疾病),儘管如此,巴金森氏症並非年長者專利,門診中近2成患者為年輕型巴金森氏症,近期最年輕的病例僅18歲。

「年輕型巴金森」的發生多半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相較於年長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正值花樣年華的年輕型巴金森患者,更容易因不了解疾病而向外界隱藏疾病、獨自承受壓力。然而,只要及早發現疾病、按時回診治療,不論是年輕或年長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都能有機會好好的與病共存。

輕忽症狀延誤就醫 恐加速巴金森氏症四失威脅

雖然大家對於巴金森氏症耳熟能詳,但實際了解疾病的人卻少之又少。根據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最新一份「巴金森氏症認知網路調查」發現,逾9成民眾不清楚巴金森氏症的初期症狀,大多對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的認識僅限於「抖」,因而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

吳瑞美指出,巴金森氏症若延誤治療,恐會加速失去行動(失能)、表達能力的速度,更也增加合併失智與憂鬱症(失心)的風險,患者可能陷入四失威脅。因此,徹底了解巴金森氏症,才能減少疾病所來帶來的危害。

據統計,高達7成民眾皆將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畫上等號。吳瑞美說,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雖然都屬於腦部神經性疾病,但「巴金森氏症的症狀是先以神經退化性、進行性動作障礙問題表現」。

不只是「抖」,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狀可分為3種:單側手抖、行走緩慢小碎步、面具臉(臉面無表情)。其中,約3成患者早期症狀為走路步態不穩、行動緩慢,但多數患者均輕忽此問題,而延誤就醫。

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與疾病和平共處

吳瑞美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腦部功能損傷不可逆,若無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也將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據統計,約2~3成患者罹病晚期會出現失智問題;更有43%患者會因疾病惡化而併發憂鬱症。

吳瑞美指出,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會根據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患者千萬別認為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控制,只能坐等生命逝去。

她提醒,切勿輕忽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狀的徵兆,才是避免掉入巴金森氏症所帶來的「失去行動能力、失去表達能力、失去快樂、失智」四失威脅,並順利與巴金森氏症和平共處。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