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嘉義長庚精神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陳錦宏
國小6年級的阿弘,是個熱愛畫畫的孩子,但總是有情緒與行為失控的狀況,總是與父兼母職的爸爸起衝突,甚至曾報警控告父親家暴,讓心力交瘁的父親一度想帶著他結束毫無希望的人生。直到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並透過「共同行動模式」,在醫師、心理師、學校老師、協會志工與父親的合作努力下,阿弘的症狀逐漸改善,情緒不再失控,學業成績也進步了,更充分展現出繪畫天份,甚至獲選為學校模範生。
孩子總是坐不住、個性急、注意力不足、愛鬧情緒、亂發脾氣?讓爸媽無法分清,自己的寶貝究竟是活潑好動、還是過動,加上學校老師也頻頻催促帶孩子檢測,是否為「過動兒」,讓父母傷透腦筋!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什麼?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好發於兒童的疾病,在台灣的盛行率為7.5~9.0%,患者多在7歲前就出現症狀,如集中注意力困難、活動量過大及衝動等行為,導致孩童容易有情緒失當、社交挫敗、學業退步等狀況。
嘉義長庚精神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錦宏表示, ADHD是一種腦生理功能發展延遲的疾病,其病因包括:神經生物性因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缺乏或分泌失衡)、遺傳、環境(母親懷孕時營養不良、吸煙、壓力過大、感染、早產等,或鉛中毒、出生體重過輕、腸病毒等)。
陳錦宏解釋,根據研究發現,ADHD兒童的前額葉及大腦前葉的容積發展速度較慢,比正常兒童小10%左右,而這正是執行記憶力、專注力與感覺統合的區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花10年追蹤ADHD兒童及正常兒童大腦發展影像學差異,發現患童大腦皮質發展較正常孩童慢3年。此研究值得關注的是,部分童年時期的ADHD會約有60~80%的人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有40%會持續到成年期。
錯誤認知 導致ADHD面臨治療困境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研究顯示,台灣ADHD患童只有近2%的尋求診斷,僅有1%的孩童接受完整治療,顯示在台灣ADHD處在低度診斷與治療不足的現況。這與大眾長期對於ADHD誤解導致,許多家長認為,此疾病長大就會自然痊癒、藥物治療對孩子不好、自然療法效果佳等錯誤觀念,恐造成孩童疾病惡化,日後陷入行為偏差的風險。
陳錦宏表示,超過70%的ADHD青少年具有其他合併症狀,包括,50%具有學習障礙、40%感到焦慮、30%發生物質濫用行為、20%有憂鬱情形等。ADHD不治療,對於學業、工作、身體意外傷害、家庭關係、車禍、藥酒癮的負面影響機率均為一般人的2至3倍,而透過專業治療,可降低50%上述意外及藥酒癮的風險。
因此,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是相當重要的。陳錦宏說明,刺絡針(The Lancet)期刊於2015年指出,ADHD患者高達78%屬非自然死亡;其中,青春期後才得以診斷者,死亡率較青春期前即診斷出者,死亡率增加近5倍,顯示越晚診斷越危險!
藥物治療 幫助ADHD患童活出新人生
其治療方式有那些呢?陳錦宏指出,依據全球ADHD治療指引建議,依年齡、症狀、嚴重程度為治療選擇參考,採用三合一治療模式,主要是以藥物治療(專業醫療)、加上由家長與老師共同執行行為治療及學校特殊方案,可使患童的整體治療改善率達到80~90%。
陳錦宏曾研究發現,在台灣,ADHD兒童用藥累積超過3個月者,較不用藥者,降低約50%頭部撞傷危險,每一年用藥者估計減少超過1000個孩子頭部撞傷。
他分享,陳女士的女兒因ADHD飽受老師同學排擠,適逢青春期,加上功課落後,整個人崩潰,當眾人的面拿美工刀自殘。陳女士說,其實家中孩子很早就被診斷出罹患ADHD,但她認為「利他能」是類安非他命,而不敢給孩子用藥,寶貝卻因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出現意外事故,如騎單車撞樹、撞石頭等。
為了幫助孩子,她花錢無數,除了請家教、上溝通課程、自然療法、自費體內重金屬檢查、運動課程等,該試的都試了,仍未改善狀況,直到就醫服藥後不到一個月,狀況明顯改善,情緒穩定、成績進步、人際關係變好。對於延誤6年才讓孩子接受正規治療感到抱歉,但看到她持續進步而感到欣慰。
陳錦宏提醒,ADHD是一種疾病,需要接受具體的診斷和治療,千萬不要單純認為ADHD是孩子天生的個性或環境造成,因為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治療方向,恐影響孩子的一生。
ADHD家族組成共同行動模式 帶給病友新希望
除了藥物治療,ADHD照護需照顧者長期付出心力,並承擔外在對於孩童異樣眼光,壓力可想而知。為此,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於2015年結合陳錦宏所創立之社團法人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由專業醫療人員與照顧者共同合作,並互相灌注能量支持與成長,創造ADHD長期照護支持的社會模式,稱之為「共同行動模式」(Shared Action Model),適用於精神心理健康須長期照護的議題,讓照顧者扮演某種程度治療者的領域。
陳錦宏說,照護ADHD孩童的照顧者壓力是非常大的,除了面對疾病的各種茫然,還可能有家人和外人的關心責罵等壓力。可加入ADHD家族Line群組,藉由有相同照護經驗分享獲得解決之道,也能彼此互相打氣,走過情緒低谷。他笑著說,「看了群組,才知曉這群人開創了ADHD重要的社會支持連結模式,這種自發性的相似群體間心理急救,讓國際學者們也折服」。
陳錦宏強調,在這個共同行動模式下,看見這些孩子及家庭在「全面性、專業性、支持性、連續性、長久性、共同參與性」的六大特點照護模式下的改變,然後為ADHD孩童解開了被疾病封印的天分及表現所驚豔。
有孩子本來完全無法寫出作文,治療後居然連續拿下文學獎;有每天和父母老師吵架者,參加全國美術競賽獲獎;每天在學校翻桌和父親打架,被同學票選為模範生,完全翻轉ADHD兒童青少年的形象。
陳錦宏說,症狀只是遮掩的表象,而非等同孩子的全部,表象下的能量才是這些孩子的本質,只要透過照顧者與治療者的共同行動來解除症狀的封印,這些掩蓋的本質將浮現成令人讚嘆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