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後腦勺頭痛、頸部僵硬莫輕忽,「剝離性動脈瘤」能引發缺血性中風與腦部出血

家住臺中市的李太太,清晨時分頭痛欲裂進而昏倒,送醫檢查顯示是腦右側椎體動脈,出現「剝離性動脈瘤」造成蜘蛛網膜下腔腦出血,經緊急放入兩根顱內支架保護剝離血管,術後恢復良好。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楊道杰醫師指出,只要突發嚴重的頭痛、頸部異常僵硬就要高度懷疑是剝離性的頸椎動脈瘤,需及早就醫。李太太,六十歲,發病前疑似感冒引起劇烈咳嗽,胸部痛到一夜難眠,次日清晨六時許,頭痛欲裂進而昏倒在家,幸而家人還沒有出門上班,送醫檢查發現是大量蜘蛛網膜下腔的腦出血,馬上轉送臺中慈濟醫院。

     
        圖片來源:by stockimages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新療法顱內支架再生血管內皮,根治頭痛欲裂的「剝離性動脈瘤」

李太太的腦血管攝影結果顯示,她的顱內椎體動脈出現「剝離性動脈瘤」,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楊道杰醫師指出,剝離性的動脈瘤也是屬於腦中風的一種,理論上,椎體動脈血管只有中間一條快車道,但李太太的血管剝離成兩條,血行路徑除了快車道又亂跑到旁邊的腳踏車道,形成所謂的「剝離性動脈瘤」,造成腦血流的不順,結果可能引發缺血性中風或者腦部大出血。

這類病變血管有些會再彎回快車道,如果走得不順,可能偏得很遠,就形成「大出血」,楊道杰醫師指出,「剝離性動脈瘤」好發於五十到六十歲,特別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東方女性,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病因有可能是天生體質,也不排除用力咳嗽導致脖子過度擺動加上血壓高高低低,最後血管裂開引發脖子痛、頭痛。而且,目前沒有很好的預防方法。

楊醫師表示,李太太自覺感冒頭痛及頸部僵硬,其實有可能是動脈瘤輕微小出血或剝離,產生很像是感冒的癥症,幾天後才大出血,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隨便吃止痛藥,痛被壓下來有可能延誤治療。

楊道杰醫師說明,出血前兆多數以嚴重的後腦勺頭痛、突然頸部僵硬表現,或者臉歪嘴斜,甚至痛到不能忍受而暈倒,這時就要高度懷疑是剝離性的頸椎動脈動脈瘤破裂出血,一旦已經出血,往往會造成包括休克或死亡等很嚴重的症狀,家人送醫應快送到合格的腦中風急救醫院,做腦部檢查才能及時挽救生命。

「剝離性動脈瘤」是腦動脈壁裂開,沒辦法以外科方式「夾除」剝離性血管,李太太右側動脈是她主要的椎體動脈,不能用血管犧牲的方式來治療否則會引發大中風,因此採取血管內重建治療,放入兩根顱內支架,保護血管不再出血,藉支架讓她的血管內皮再生,修復剝離的動脈。

三個月後追蹤,李太太血管內皮已生長完整,表示已經痊癒,這是新的治療方式,目前能放這種支架的只有少數醫學中心或聘有合格腦血管內治療的醫師的醫院才能做。

這種顱內支架是台灣近十年來引進的新手術,風險比心臟支架更高,可以運用在顱內血管狹窄或是顱內剝離性動脈瘤的栓塞治療上,二、三公分長度,零點四公分直徑的支架,仍屬體內異物,為避免血栓中風,術後要吃抗血小板凝結藥六個月。李太太回想發病的情況表示,那幾天不醒人事,聽到家人說到命懸一線的驚險過程,感覺一場病下來,還是健康最重要。

本文作者: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楊道杰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