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調理體質,降火氣助睡眠

一位50歲女性,失眠問題困擾一年多,曾至西醫就診服用安眠藥,但擔心長期服用產生依賴性及副作用因此停用,轉而求助中醫治療,於服藥後三個月已能安穩入睡,現在白天不再昏昏欲睡,工作更有效率,連平日潮熱、盜汗及便秘問題都獲得解決,每天笑容滿面。

圖片來源:by nenetus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台灣地區失眠問題盛行率約為25%,每4人當中就有1人失眠,比例相當高,一旦晚上失眠便會影響白天工作及活動,脾氣也容易變得急躁易怒,很多人神經衰弱就是因為嚴重睡眠不足引發。美國國家健康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提出“失眠”定義為「在適當的睡眠時機與環境中仍有睡眠困難」。症狀輕則入睡困難、入睡後易醒、醒後無法再入睡、或時睡時醒,重則整夜無法入眠,並時常伴有心悸、健忘、頭痛等症狀。

西醫治療失眠主要使用鎮靜劑、抗組織胺及抗憂鬱劑等幫助入睡,雖然效果佳,但當嘗試停止服用時,會發現一旦停藥便無法入睡,形成對藥物的依賴性,或者藥量越吃越重。雖然西藥治療失眠效果好,然而相對的副作用如:藥物依賴性、影響記憶力、白日昏昏欲睡等,使得越來越多有睡眠問題的患者轉而求助中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醫師蔡佩怡指出,失眠為現代人常見問題,失眠原因眾多,如沒找出失眠根本原因,一味仰賴安眠藥助眠,僅是治標不治本,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長期服用安眠藥產生的許多副作用更是會影響健康。而中醫治療並無如此問題,中醫治療睡眠會依據個人體質調理,改善臟腑機能,從根本治療,使身體恢復健康,睡眠問題自然改善。

中醫認為,失眠原因眾多,以肝鬱、陰虛、胃氣失和證型為常見,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多數人工作壓力大,因而常有失眠問題產生,以中醫觀點,此為肝鬱化火,治療上以疏肝解鬱為主。

很多人會發現,年齡越大睡眠時間越短,睡眠品質下降,這與老化造成身體臟器機能衰退,自律神經與內分泌失調有關,例如女性更年期造成的失眠便與此有關,中醫稱為陰虛火旺,治療以滋補肝腎,滋陰降火為主。

現代人多熬夜晚睡,因此常有吃消夜習慣,中醫經典《內經》有云:“胃不和則臥不安”。吃完消夜後入睡,食物於腸胃中發酵,怎能睡得安穩,中醫稱為胃氣失和,治療以和胃健脾為主。

蔡佩怡建議,睡前梳頭可幫助入睡,頭部穴位較多,通過梳理,可起到按摩作用,疏通頭部血流,消除大腦疲勞,早入夢鄉。另外,平時可沖泡飲用五加皮茶或柏子仁茶,方法為取用15克五加皮或柏子仁置茶杯內,沖入沸水,加蓋悶5~10分鐘即可飲用,五加皮及柏子仁均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可安定腦神經,幫助睡眠效果佳。再則,平時可穴位按摩,如:神門、太陽、印堂穴,均可幫助入眠。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醫師蔡佩怡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