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肛門疾病之預防

順暢的排便是我們大多數人每天希望完成的一件重要的事,便秘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對於不同的人,其情形也不同,患者主要有三種基本的主訴,即:糞便太硬、必須用力才能排便、排便次數太少。

便秘的真正定義是:沒有排便感而且排便次數太少,即隔三天以上才有一次或每周少於三次。然而如果必須用力才能排出糞便,或者每天都有便意感,卻又拉不出或是排不乾淨,這是屬於便秘困難的問題,而不是便秘。

便秘是人們最普遍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抱怨,統計顯示,約有百分之六的兒童患有便秘,其中以男孩為主,發育成年後,則女性比男性多很多,老年時,男女比例又趨向相同。

便秘最常見的罪魁禍首:

1.時間及地點:現代人緊張忙碌的生活方式,使得我們匆忙的排便,而不能悠悠哉哉的去完成,工作場所的環境限制、廁所的不方便性或衛生條件不佳,都會使便意一次又一次地忍住被忽略。

2.日常的生活方式改變:更換新環境、工作壓力、健康問題、睡眠不足、失眠、出國旅行引起的生理時差,皆會改變腸道的規則節律。

3.飲食習慣:偏食、蔬菜、水果、高纖維食物以及液體(水分)的攝取減少。

4.月經及懷孕的影響:女性在月經來前、排卵期以及懷孕,因女性荷爾蒙的影響,而使大腸平滑肌變遲鈍,腸蠕動減緩。

這些常見的便秘原因皆能透過自我的生活習慣調適,放鬆心情,以及增加纖維及液體的攝取而獲得改善,切勿亂服瀉藥及灌腸。如果症狀持續,最好是找專科醫生診治,尤其要小心因大腸直腸腫瘤引起腸阻塞所造成的便秘。

正確的控制排便方式導致肛門疾病最可能的原因是不正常的排便方法,當用力排便時,肛門括約肌會放鬆,痔核充血,痔核懸吊系統下降以利糞便排出,但時間一久懸吊系統內的結締組織因彈性疲乏,造成懸吊系統與肛門括約肌間之固定鬆弛,結果導致痔核脫垂,形成痔瘡,更嚴重則發生脫肛。如果痔核懸吊系統所承受之壓力降低則其結締組織彈性疲乏亦會減小,痔瘡即可避免。所以正確的控制排便方式可以降低痔核懸吊系統的鬆弛速度,而能預防或減緩痔瘡、脫肛之形成。 

甚麼是正確的排便方式呢?就是當有便意時坐到馬桶上,順勢用力將糞便排出,然後立即提肛收縮肛門,接著放鬆等待下一波的便意,如此重覆上述動作直到將所有糞便排淨,隨即離開不可久坐馬桶。 

肛門括約肌之收縮可以減少痔核充血,促使懸吊系統恢復原位,避免其結締組織受傷而致彈性疲乏,以達到預防肛門痔瘡疾病。 

不正確的排便方式,是指坐在馬桶上不斷的用力,想一次將所有糞便排出或當糞便排出後無提肛收縮肛門括約肌之動作,例如經常習慣於坐在馬桶上閱讀報章雜誌,就是犯了這種毛病,疏忽了正常的提肛反射。不正確的排便方式除了會導致痔瘡外,亦會促使骨盆腔下降造成女性直腸膨出,以及會陰部神經肌肉拉傷。女性直腸膨出是直腸向陰道方向脫垂,亦即疝氣的一種。患者常自訴有便意感,但糞便排不出或感覺解不乾淨,會陰部神經肌肉拉傷使其所控制的肛門括約肌收縮無力,嚴重時可導致大便失禁。 

常言:預防勝於治療,痔瘡發作尤其痛苦,因此,以上述正確的排便方式預防痔瘡,其方法簡單、易懂、不花錢、且無副作用。以正確的排便方式,配合食用高纖維的蔬菜、水果,以及便後或沐浴後,經常做溫熱水坐浴,則效果更佳。 

一旦發生痔瘡、脫肛,最好即早就醫,一般治療方法是用內痔結紮法,此法有別於中醫之外痔結紮,無痛不須麻醉,只須五分鐘時間不須住院立即見效,不影響日常生活,結紮後五到七天痔瘡自然脫落,隨糞便排出。

肛門疾病(痔瘡,肛裂)患者注意事項

1.禁食酒類及辛辣、油炸食物、花生等刺激性食物。

2.多吃蔬菜、水果,養成每天固定時間且短時間排便的習慣,儘量避免便秘或腹瀉。 

3.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適當運動、每日1500CC-2500CC的水分,盡量避免熬夜。 

4.排便後,用溫水沖洗肛門。

5.每天早晚及排便後,以溫水沖洗或坐浴,坐浴時間不宜太長,約五到十分鐘為宜。

6.避免一直保持同樣姿勢,為去除瘀血,應偶而做些輕微的運動,坐著工作者每隔一小時最好能走動三-四分鐘。 

7.使用灌腸劑與瀉藥都易養成習慣,故要避免自行購買使用。 

8.有異常感覺時,如大便帶血,應立刻找直腸外科大夫就診,勿聽信偏方或廣告,以免弄巧成拙。 

肛門外用藥品的使用方法:

•肛門栓劑: 

栓劑除去鋁鉑或塑膠外包裝後,經水濕潤,用手指將栓劑由較圓滑的一端塞入肛門,通過肛門括約肌約進去5公分或食指長度,夾住兩臀以免栓劑排出的衝動及反應。

•肛門軟膏:
先把手及肛門部位洗淨並擦乾,將少量乳膏或軟膏塗於肛門口周圍,並按摩數分鐘以利藥物吸收用。
本文作者:國軍臺中總醫院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涂洪忠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