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孩子的同性愛,父母如何開口問?

有一天,父母在國高中階段的孩子的FB上發現一些與同性友人相當親密的舉動照片,如果你就是那名父母,你覺得該不該問?問要如何問?問了如果孩子回答:是的。你又要如何自處?就是這一連串的不知該如何回應與接受的的問題,使得很多父母深受困擾,前來求助。

圖片來源:by Ambro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國高中階段的孩子是同時處於同性密友期及性取向認同的階段,青少年在這個時期,有時會與同性朋友相當緊密,做什麼是情都要在一起、無話不談,且把父母師長排拒於外,因此而讓父母更感困惑與困擾。

細究父母的恐懼與不安可能來自於對於同性戀=不正常的概念。雖然,西元1973及1980年美國心理協會與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已經將同性戀從成人人格與行為障礙名單中刪除,但「同性戀」一詞已深入人心,在異性戀世界的價值判斷中,凡是有同性戀傾向、行為者就很容易被社會貼上”違反宗教/社會善良風俗”、”不正常”的標籤。父母不希望孩子變得不正常、害怕孩子已經不正常;或是擔心越討論,孩子會越不正常等等多重矛盾的心情而變得左右為難。

以臨床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同性戀者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與過程來處理自我概念與社會認同的問題,並且要統合這樣的身份於學業、生涯發展之中。並無法簡單的可化約為正常或不正常來看待。不論是確定自己的性傾向的同性戀者或是仍在探索階段,他們要面對對自己的不確定感、社會的現實眼光等,都要比一般異性戀者多很多。所以,建議父母不妨學習暫時放下焦慮、以多元的角度,大方的去瞭解孩子的狀態、與孩子討論這類的話題,協助孩子更認識自己。

如果瞭解的結果是孩子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者(與同性朋友交往過密而懷疑自己是否是同性戀),我們應協助其確認性認同與性取向,而不是禁止他與同性友人來往。但若已確定自己是同性戀的青少年,則應協助他們發展自我認同及自尊,而不是用道德的眼光譴責他們,或希望使用心理諮商或精神藥物,希望他們變回正常。

在一些成年的同性戀者身上,我們看到因為家庭與社會輿論的譴責,以致他們必須放逐自己,過著不被父母祝福的人生。也有一些同性戀者,在家庭不認同的前提下,為盡傳統的孝道,只好選擇投入異性戀的婚姻中,去造成一個或二個不幸福家庭。無論是前述中的哪一種,都令人感到一絲的酸楚。若家人朋友社會能學習以一個接納、關懷與包容的角度去欣賞有別於異性戀的ㄧ種選擇,將會看到性別之外更多的生命風景。親子談話的關鍵在於能增加對彼此的瞭解,近而形成好的印象,經營好的關係。如果談話的目的在於指責、說服或改變對方,無論什麼主題都會變得很困難談下去。
本文作者:基隆市衛生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