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鼻瘜肉生生不息好困擾!鼻竇炎需適時治療


新北市一名60歲男性患者長期鼻塞及鼻蓄膿已有一段時間,經耳鼻喉科醫師診斷為慢性鼻竇炎併鼻瘜肉。但因為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等慢性疾病,擔心手術的風險增加,故遲遲不敢就醫開刀。

圖片來源:by stockimages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直到鼻瘜肉越長越大,導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呼吸困難,痛苦難耐下才鼓起勇氣前往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尋找耳鼻喉專科醫師陳世鴻的協助。醫師為這名患者進行鼻竇內視鏡切除手術,順利取出長達十公分的瘜肉組織。患者術後開心地表示:「總算可以閉上嘴巴,用鼻子呼吸了!」

而另一名77歲的老太太,也是常年患有鼻塞及鼻蓄膿的症狀,由於年事已高又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為害怕開刀會有風險因而拖了許久。後來求助於耳鼻喉專科醫師陳世鴻,經醫師耐心解說現今內視鏡切除手術的風險,才願意接受開刀。醫師經由鼻竇內視鏡切除手術,取出長達八公分的瘜肉組織。老太太也終於擺脫了長年宿疾。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世鴻表示,鼻瘜肉是一種常見的鼻病,其外觀很像腫瘤,但它不是真正的腫瘤,而是鼻腔和鼻竇黏膜慢性發炎、水腫形成的瘜肉組織。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慢性鼻竇炎罹患比率約15-20%,也就是約每5~7個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鼻竇炎。

只要有鼻塞、鼻涕增多、臉部疼痛、悶脹感、膿性鼻涕或鼻涕倒流等症狀,即有可能患有鼻竇炎。而鼻瘜肉的臨床症狀為進行性鼻塞、鼻涕增多、嗅覺障礙等症狀,一旦鼻瘜肉體積太大,堵住了鼻竇開口,鼻竇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容易頭痛、流黃鼻涕,要是鼻瘜肉阻塞了嗅覺神經,神經末端被破壞,就可能失去嗅覺。單側鼻瘜肉生長過大時,也會造成鼻中膈彎曲,鼻頭變寬而膨大,甚至導致鼻外觀的改變。而是否合併有鼻瘜肉的確診,則需由耳鼻喉專科醫師進行理學檢查、鼻竇X光檢查、鼻竇內視鏡檢查及更進一步的鼻竇電腦斷層掃描。

而鼻瘜肉的病因為何?陳世鴻指出,最主要原因是長期感冒或者鼻竇炎患者沒有完全治療好,導致鼻黏膜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就可能逐漸長出瘜肉,並且對呼吸以及睡眠造成影響。另外,過敏性鼻炎患者罹患慢性鼻竇炎時,較一般人容易長出鼻瘜肉,約有三成過敏性鼻炎合併慢性鼻竇炎患者鼻腔內有鼻瘜肉,鼻瘜肉與鼻過敏兩者間可說是息息相關。

鼻瘜肉可能引發諸多併發症,如咽喉炎、中耳炎及心、肺等臟器功能損害,並且會影響到鼻咽部腫瘤的早期診斷。少數巨大瘜肉可引起侵襲性併發症,那些生長較快、體積巨大的息肉,會擠壓破壞鼻竇壁或鼻腔頂壁,繼之侵犯眼眶、額竇、前顱窩、蝶竇和中顱窩等部位。因此建議民眾一旦察覺自己疑似長有鼻瘜肉應立刻前往耳鼻喉科就醫,尋求醫師協助。

慢性鼻竇炎併鼻瘜肉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用來控制鼻竇的感染,手術治療現今多以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為主。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目的是清除鼻瘜肉與保持鼻竇開口暢通,以及維持正常的鼻竇生理功能。與傳統鼻竇手術比較,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可減輕病患痛苦,避免不必要的臉上及口內切痕,減少住院天數及花費。鼻瘜肉若治療方法不當或治療不徹底極易復發。

預防鼻瘜肉發生和復發的根本措施是徹底治療鼻竇炎,去除鼻瘜肉及鼻竇開口附近的阻塞性病變。一旦鼻腔內出現鼻瘜肉,大部分都需藉由外科手術才能完全康復,建議患者症狀輕微時就應接受治療,不要拖到鼻瘜肉過大才就醫。

陳世鴻再次提醒,若有長期鼻塞、膿性鼻涕、臉頰額頭悶脹感、鼻涕倒流或長期咳嗽及頭痛,應至耳鼻喉科門診求診,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耳鼻喉科 陳世鴻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