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新生兒黃疸辨識卡 居家照護更安心

「哇!!膽紅素值都20了,這麼高!!怎麼到現在才住院?而且,還是因為嗜睡、不喝奶,來門診時,才被醫師發現的!!」這是臨床上黃疸的寶寶住院時,護理師常常出現的困惑…通常,還會有另一位護理師很難過地回答:「怎麼會這樣子?記得…出院那天是我護理指導的,教了很久ㄟ..沒想到爸爸媽媽還是不會辨別高黃疸的嚴重性…」。

據統計,60%新生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照光標準依據懷孕週數及出生天數而有所不同,目前國內對於足月新生兒之照光標準為出生24小時內10 mg/dl、24-48小時12 mg/dl、48-72小時15 mg/dl、或滿72小時後17 mg/dl,當指數超過18 mg/dl,則視為「高膽紅素血症」。若未及時治療,高膽紅素血症有2%的機率會進展成「核黃疸」,一旦罹患「核黃疸」,死亡率將達6.4%,即便存活下來,也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如認知障礙、過動或學習障礙,甚至引發腦性麻痺、聽力喪失及智障等不可逆之傷害。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高峰期為出生後3-5天,第7-10天才逐漸恢復正常。然而,現行健保住院天數的規定下,處於黃疸高峰期的寶寶往往已經出院返家了。雖然嬰兒室護理師在住院期間會教導父母觀察生理性黃疸的技巧,但因缺乏膚色比對的工具,爸爸媽媽常無法判斷膚色變黃的程度,當驚覺寶寶膚色變黃,返院求診時,膽紅素值已經很高,且其中35%被確診為「高膽紅素血症」。這樣的結果不僅讓第一線的醫療人員感到錯愕,也引發父母的自責與愧疚。

為避免上述的情況反覆發生,提升父母對新生兒黃疸的辨識度,在嬰兒室護理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研發創新了「新生兒黃疸辨識卡」。寶寶出生第2天開始教導家屬「新生兒黃疸辨識卡」的用法:首先在白色日光燈下按壓額頭皮膚,並觀察其顏色,接著對照色卡上的顏色;若膚色號碼落於9-12號區塊,表示為危險期,建議回診,如為13-16號高危險期區塊,則須立即回診。此外,當寶寶的膚色號碼較前一天大3階時也須立即回診。102年2月正式將「新生兒黃疸辨識卡」用法納為嬰兒室的護理指導內容,使用過的家屬都非常滿意,並表示:「有了這張卡,回家照顧寶寶感到安心許多…」大大增加了父母照護新生兒的信心。

當嬰兒室護理師進行出院電話關懷時,父母可以正確具體說出寶寶膚色的編號,準確地協助判斷新生兒黃疸需返診就醫的時機,也為病嬰安全加了多重保障。另一個附帶的收穫是,以往新進護理師學習判斷黃疸程度時,多由資深同仁口述教導,但因缺乏經驗,可能會錯失需進行膽紅素值檢測的時機,現藉由黃疸辨識卡輔助,新進護理師常驚嘆道:「原來膚黃的程度可以分這麼多層級,而且一眼就可以看出」。「新生兒黃疸辨識卡」推行之後,高膽紅素血症發生率由35%下降至 12%,不僅提升家屬對醫療團隊服務品質的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或抱怨,更增進護理師對黃疸辨識的能力,進而提升工作滿意度。

經濟效益方面,黃疸辨識卡每張製作成本只要5元,臨床應用後,每年除可減少護理師操作「經皮黃疸測試儀」的護理時數及其耗材約10000元外,當減少一位新生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症,健保可減少13200元的支出(不含需換血時,每次高達10000元左右的費用),更遑論當新生兒發生核黃疸後,所耗費的巨額醫療社會成本。

新生兒黃疸辨識卡使用方法簡單、便利、成本低廉,經濟效益高,且又能降低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非常適合新生兒父母居家照護、各醫療院所及坐月子中心使用。此創作榮獲台北市護理師公會創新競賽優勝、臺北榮民總醫院全面品質管理觀摩發表會優等(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護理部護理創新競賽第一名、及醫學創新改良獎第三名,期許未來能如同新生兒大便九色卡一般,推廣到全國的新生兒共同使用,許給寶寶一個健康的未來。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