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 冠心症不用再做「鋼鐵人」

日前「復仇者聯盟」和「鋼鐵人」系列的電影造成一股旋風,主角東尼史塔克有著一顆「人造金屬心臟」而獲得重生。其實這讓許多冠心症的病人感同身受,許多接受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的病人,同樣地在心臟周圍放置了許多金屬支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鋼鐵人」。近年來,心導管的技術與材料科學日新月異,有一種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簡稱BVS)被引進國內,患者多了一種擺脫金屬支架,不必再做鋼鐵人的新選擇。

為什麼我們需要支架?

心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名列前茅,每年有超過15,000人因此死亡,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更占了一半以上,加上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冠心病患者有愈來愈年輕化趨勢,目前治療冠狀動脈狹窄阻塞而引起的冠心病,除了藥物治療外,以心導管治療植入心血管支架最為常見。

心導管手術是指醫師在手腕或鼠蹊部置入一導入管,藉由導入管依序將導絲穿過病灶,氣球循導絲送至病灶將狹窄處擴張,最後利用金屬支架產生適度的支撐力來預防病灶的斑塊剝離、血管彈性回縮及內膜過度增生,來維持血管的暢通。

從金屬支架到生物血管模架

心導管從第一代的裸金屬支架(Bare Metal Stent,簡稱BMS)置放的數年後,發展出藥物塗層支架(Drug Eluting Stent,簡稱DES),這種藥物塗層支架是將原來用來抑制癌細胞的藥物,塗在金屬支架上,藉由藥物的緩慢釋放來抑制血管內膜增生,可有效減少血管在放置支架後產生再狹窄的情形。目前藥物塗層支架發展已漸趨成熟,亦是現行支架的主流,可用來處理絕大部分病人的血管病灶。

全吸收式的生物血管模架則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捨棄了金屬材質,使得藥物釋放完後,該生物模架可以被吸收,藉以恢復血管正常的彈性及加速血管癒合能力,避免日後該處永遠變成硬梆梆的金屬管。目前市面上可吸收生物模架的主要材質可分為下最四種:(1)鎂(2)乳酸膠酯聚合物(3)聚酐料(4)聚碳酸酯。

生物血管模架 愈年輕愈需要

生物血管模架經臨床試驗結果,其血管再狹窄率不亞於塗藥金屬支架,對於病人端的心絞痛發生率與生活品質改善甚至優於塗藥金屬支架。除此之外,生物血管模架可減少病人對金屬的過敏反應,防止晚期血管的發炎現象等等,所以置放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治療目標在經過2-3年模架全部吸收消失後,血管的內皮細胞會因病灶斑塊穩定平整,而逐漸恢復血管功能,不用擔心會再塌陷的問題。

血管模架的優點不止於此,生物血管模架尤其適用於年輕的患者,原因在於置放生物血管模架後,若再次於同一病灶發生冠心症,因為血管內的模架已經吸收消失,可以減少存留過多的金屬支架在冠狀動脈血管內的問題,既使病患日後需接受心臟繞道手術,也不會受到影響。而這類的病人在接受非侵入性的影像學檢查時 (例如:電腦斷層等等),由於沒有金屬支架殘存於血管內壁上,也會受到比較少的干擾。

生物血管模架仍有使用限制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雖然沒有年齡的限制,但生物模架本身的厚度較金屬支架厚,且操控性上不如金屬支架,較不易將支架推送到病灶處,所以血管病灶有嚴重鈣化、過於彎曲、病灶處有大分支、血管管徑太大或病灶太長等等病人,在臨床上都不適合使用生物血管模架。在現今的老年化社會中,臨床醫師所面對的病灶,往往不如以往單純簡單,因此不是所以病人都適合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

除此之外,現行台灣健保對於支架採差額給付方式,祼金屬支架由健保負擔,塗藥金屬支架病人需自付差額約6萬元,至於生物血管模架,健保尚未給付,故病人須全自費約12萬元。

科技日新月異 防患未然才是王道

過去二十年來,利用介入性心導管來治療心臟病可謂一日千里。除了本次我們所討論的可吸收生物血管模架外,舉凡心律不整、瓣膜症病、周邊動脈疾病及頑治型高血壓等等,皆有新的心導管治療方式,這些新的技術有些號稱能取代藥物,有些甚至能取代部分心臟手術,無非是帶給病人一大福音。但是這些新技術,有些代價昂貴,有些長期效果未明,並非新技術一定優於傳統的治療方式,也不是每個病人都適合新的治療方式。所以在面對這些新技術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時,我們還是需要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考量自己的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換個角度想,既然新科技的治療還未盡善盡美,「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就顯得格外重要。不管是好好地控制血壓、血糖、體重,或是保持良好的運動與飲食習慣,讓這些惱人的病症遠離自己,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本文作者: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張嘉修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