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老年人隱形殺手?淺談髖部骨折

全世界老年人的數量一直在持續增加中,台灣也不例外。當老人的數量持續增加時,無可避免地,髖部骨折的病人也同時在增加中。根據美國的統計數字,每年有大約三十萬人因髖部骨折住院,而這些病人就佔了醫院總床數的百分之三十。在台灣,1996-2000年的健保資料發現,國人髖骨骨折比率為全華人地區之冠。依全民健保資料,2001年65歲以上男性每年髖部骨折約為5,000例,女性則約為7,000例。

圖片來源:by stockdevil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根據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人,大約30%曾在一年內跌倒過,而跌倒過的老人,有二分之ㄧ會再跌倒,80歲以上則高達50%。其中約10-15%跌倒事件會引起骨折,最後能完全回復功能者卻僅有三分之ㄧ。老年人常會合併多種內科疾病,因此一旦發生髖部骨折,則會造成高死亡率。依健保紀錄,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的死亡率女性約為15%,男性則高達22%。死因跟骨折本身無關,許多病人死亡是因為長期臥床造成併發症所引起,如肺炎、尿道感染、靜脈血栓等,因此骨折後應儘早手術治療,讓病人早日下床活動,以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楊宗穎指出,所謂的髖部骨折是指股骨(也就是大腿骨)的股骨頸、股骨粗隆間或股骨粗隆下處的骨折。一旦發生髖部骨折,病人通常會感到鼠蹊、大腿或臀部疼痛、患肢無法負重、移動及變短或呈外翻的現象。這導致病人因疼痛無法坐起、床上翻身、如廁、行走…等,導致日常生活嚴重受影響。

老化使老年人反應遲緩、肌力降低、平衡和步態功能明顯下降,加上骨質疏鬆造成骨量不足,很容易因低能量創傷便造成重大的髖部骨折。而髖部骨折90%是因從自身高度跌倒引起。引發跌倒的因素分為環境因素和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如地面不平、滑溜積水、光線昏暗等。個人因素則包括運動功能變差、跌倒時保護反應變慢、罹患影響行動功能的疾病,如視力障礙、失智症、服用藥物、中風或帕金森氏症等,都會增加跌倒機會,對此皆應審慎評估,適當改善,以期預防跌倒。

此外,骨質脆弱,也是決定骨折的重要因素。停經、體重過輕、抽菸、喝酒、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都是骨質疏鬆導致髖部骨折的危險因子。平日除小心防範跌倒外,更應該注意保健骨骼和訓練體能,才可減少跌倒造成骨折的危險性。

醫師會依據病人本身的狀況如年齡、身體狀況,以及骨折後的時間長短與骨折類型來決定治療方式。除了手術風險非常高的病人,髖部骨折病患絕大部份需要儘早開刀以利早期開始活動,避免併發症發生。開刀方式通常兩種術式為主:用骨釘行內固定術也就是固定骨折,或是換人工關節。

ㄧ般來說,未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多數的股骨粗隆間骨折及絕大部份的股骨粗隆下骨折,開刀方式以骨釘骨板固定為主。已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因癒合率不高,所以需換成半髖人工關節。開刀完畢應該盡快開始復健,以讓病人盡早恢復行動能力,避免長期臥床的併發症。

楊宗穎提醒,預防勝過治療。基本上,要預防跌倒及骨折的發生,應執行周詳計畫以減少危險因子方可奏效,包括注意個人疾病保健、指導用藥、矯正知覺障礙、改變生活行為、營養、從事復健治療、運動課程、平衡訓練、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增設防護設施等。其次,評估與治療骨質疏鬆症也很重要,如補充足量鈣和維生素D,必要時使用藥物治療,避免骨質繼續流失,運動,多曬太陽。如此才能有效避免意外傷害和骨折。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骨科 楊宗穎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