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談B型與C型肝炎治療

肝臟的基本功能

肝臟是我們人體僅次於皮膚最大的器官,平時最沈默,不像心臟會小鹿亂撞,骨頭會格格作響。就算只剩下四分之一,還是可以有正常功能,很難發現損傷。所以要有一個概念,就算肝功能正常,也不代表肝臟沒受傷。

肝臟有分解、製造、儲存、解毒的功能:
肝臟可以製造膽汁,平時存於膽囊,是乳化脂肪的利器。

過年過節,吃了大餐,食物經過胃和小腸的消化液分解後,澱粉會成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質形成氨基酸,脂肪變成脂肪酸。葡萄糖會以肝醣的方式貯存在肝臟;氨基酸在肝臟內合成蛋白質,像是白蛋白和血漿蛋白,會送到血液中;脂肪酸則在肝臟內代謝成膽固醇和脂蛋白,多餘的就堆在肝臟中變成脂肪肝。

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氨,肝臟會將氨轉換為無毒的尿素再從尿液中排出去。肝不好的話,氨會抑制腦細胞的活性,而造成肝昏迷。

人有了傷口會流血,但不久後會結痂癒合,這是靠肝臟所製造的凝血因子。如果肝不好的話,血液便不易凝固,容易引起內出血而危及生命。

人所吃下的各種東西,像是各種中、西藥或是食物,都要經過肝細胞加以處理,去掉活性,在這中間肝細胞可能會受傷、發炎,而壞死。

另外,各種病毒性肝炎或是長期酗酒,更是形成慢性肝炎主要原因,如不加以注意,更是演變成為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三部曲。就如同前言所述,第一部曲的發生,也代表者多數肝臟已經受傷,所以不能等閒視之。

於是肝炎的治療,就變成了截斷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三部曲,很重要的一刀。造成肝炎的原因很多,以下就台灣常發生的B型及C型肝炎,說明其治療概念。

B型肝炎的治療

感染B型肝炎病毒,有相當比例的人會變成慢性肝炎。不同時期感染,其變成慢性肝炎的比例會不同,嬰幼兒由母親感染B型肝炎病毒會有90%演變成慢性帶原者,青春期感染約有30%,至於成年人感染則只有5~10%會演變成慢性帶原者。台灣成年人之B型肝炎帶原率仍有平均約15%,民國73年全面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預防注射,已使得兒童帶原率從10%降至小於1%。

B型肝炎之治療最主要目的在於長期抑制血中病毒,藉此可以降低發炎而導致之纖維化,甚至有預防肝癌的效果。目前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在於使用免疫抑制劑干擾素注射或使用口服之抗病毒藥來直接抑制血中病毒,干擾素之注射為每週注射一次長效干擾素,優點是注射之時間較為固定(半年到一年),缺點是發燒、頭痛、肌肉痛等類感冒症狀等副作用。口服抗病毒藥目前有數種藥物可選擇,如干安能(Lamivudine)、干適能(Adefovir)、貝樂克(Entecavir)、喜必福(Telbivudine)和惠立妥(Viread)等,主要作用為抑制病毒複製,而非殺死病毒。此類藥物優點為較少副作用,但因抑制病毒需要長期服用(需好幾年),若貿然停藥未達到治療效果,病毒會有復發及抗藥性病毒出現的危險。

C型肝炎的治療

C型肝炎是可以治療痊癒的疾病,其治療方式為長效型干擾素加上雷巴威林(ribavirin)。長效型干擾素的打法為一星期施打一次皮下注射。雷巴威林(ribavirin):口服,一天兩次。至於治療時間依治療反應而定為治療24或48週。所謂的治療反應就是會在剛治療,治療第四週及治療第十二週檢測病毒量,看病毒量是否測不到或是下降達到100倍。

C型肝炎在未來有很好治療,即口服抗病毒藥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s, DAA),它是直接抑制病毒複製的藥物。目前口服抗病毒藥物中,Telaprevir (incivek)、Boceprevir (victrelis)和simeprevir (Olysio),建議要與長效型干擾素及雷巴威林一起合併使用,當然還是會有干擾素的副作用,可是對於先前長效型干擾素及雷巴威林治療無反應的病,有不錯病毒清除率。治療C型肝炎最大的目標是能達到免用干擾素,最新的Sofosbuvir (Gilead) 合併雷巴威林便成未來的明日之星。雖然可以期待,但是這些口服抗病毒藥物,其要價不便宜,吃一個療程下來要好幾百萬台幣,是否人人能負擔的起又是另一個議題。

慢性肝炎不論是B肝或是C肝,其治療為個人化治療,每位患者對藥物反應不一,應諮詢消化科醫師於適當時機進行治療,必須配合醫師,遵循醫師的指示,適當的處理副作用並切勿擅自停藥,如此才能得到最佳療效,避免慢性肝炎併發症危及生命與健康。
本文作者:仁愛醫院消化器內科 黃冠智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