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認識中藥的四性五味

一般常說中藥有四性五味,指的就是藥物的「性質」與「滋味」,它們都代表藥材的特性。藥性與滋味必須綜合考量,例如有2種藥物雖然都屬於甘味,其中一個是甘寒,另一個則為甘溫,所產生的作用就有差異。

中藥四性:寒、熱、溫、涼

中藥的「四性」一般指寒、熱、溫、涼4種藥性,又稱為「四氣」。

寒涼與溫熱是絕對不同的2種藥性;而寒與涼、溫與熱,則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寒性較小者為涼性,熱性較小者為溫性。

在古代的本草書中,所謂的微寒就相當於「涼」,大溫就相當於「熱」,溫性較弱者稱「微溫」,熱性較強者為「大熱」,寒性較強者則稱為「大寒」。

若能熟悉藥材的藥性,就能根據它們的性質來增強體質。當藥材進入身體後,會產生溫熱的藥性,具有「助陽」與「散寒」等作用,即可調治寒性病症。

至於在體內產生寒涼藥性的藥材,則有解毒清熱、瀉火等作用,可治療熱性病症。

此外,還有寒熱偏性較不明顯的「平性」,其作用較為平和,既可用於熱證,又可用於寒證。但平性也不是絕對的,也有偏寒、偏熱的不同。

雖然藥物的性質共有5種,一般仍然通稱為「四性」或「四氣」。

◎不同藥性的作用

1 寒涼性質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養陰、補陰等作用,主要用於調治熱證、實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

代表藥材:黃連、生地黃、薏仁、薄荷等。

2 溫熱性質的中藥,具有散寒、溫裡、化濕、行氣、補陽等作用,主要用於寒證、虛證或機能減退的證候。

代表藥材:人參、當歸、肉桂、乾薑等。

3 平性中藥,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具有健胃開脾、補虛益氣等作用,常用於調養體質衰弱,不能適應寒涼或溫熱性質中藥者。

代表藥材:靈芝、枸杞等。

中藥五味:酸、甘、苦、辛、鹹

「五味」是指酸(含澀味)、甘(含淡味)、苦、辛、鹹5種滋味,有一種說法認為五味代表的是中藥嚐起來的味道。

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五味」是藥材根據臨床治療,所反映出來的效果。如酸味為肝、膽所吸收;苦味為心臟、小腸吸收;甜味為脾、胃吸收;辛(辣、芳香氣味)味為肺、大腸吸收;鹹味則為腎臟、膀胱吸收。

至於不同的味,亦有不同的用途和療效。就算是味相同的藥物,也有共同或相近的作用。

例如「酸味」藥物,大多具有止汗、止渴的作用;「甘味」藥物可以補充氣血,解除情緒緊張所導致的肌肉緊繃,使身體鬆弛,並具有解毒的功效。

而「苦味」可清熱、燥濕、瀉下;「鹹味」能軟化積存在體內結塊的廢物,清除體內不潔的殘渣,如腸胃吃壞東西,可以喝鹽水,將不潔之物排出體外。

「辛味」具有發汗、行氣或潤養的作用,所以喝下溫熱的薑母湯,可舒緩感冒症狀;「甘味」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淡味」有利尿作用;「澀味」則有收斂止汗、止瀉及止血的作用。



本文作者:陳世峰 中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