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尿床怎麼解決?

小時候尿床,常會遭受父母責怪「尿尿為什麼不說」,次數多時,還會挨打;即使是現代的父母,在面臨子女尿床時,仍然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因此,有的小朋友甚至半夜還會起床換衣褲、洗被單呢!在傳統保守的社會裡,問題常比較容易被掩藏而埋在心裡,但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人際交往頻繁,團體活動又很多,像「尿床」這麼難於啟齒的困擾又如何解決呢?


by David Castillo Dominici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當年紀漸增而症狀卻沒有改善時,如果父母親不知道或不能提供正確的援助與解決方法時,必定會造成正值心智發育與行為發展中青少年嚴重的適應問題:內向、害羞、自卑與對任何事物都會沒有信心,而一個沒自信的孩子又如何期望他(她)在人生的旅程奮鬥前進呢?

一般而言,「尿床」是一種多重病因的疾病,也就是說,並沒有單一的理論可以解釋所有「尿床」的行為表現。在文獻中,較常被提及的致病原因有解尿訓練不足或過早訓練、情緒障礙與抗利尿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其他如泌尿道感染或尿流出口阻塞、糖尿病、尿崩症、腎臟病或神經系統的缺陷或功能不良,也都是可能的病因。

此外,據統計顯示,尿床常有很強的家族關聯性,如果父母雙方都曾尿床,子女會尿床的機率約75%;而父母中僅一人曾尿床,則子女會尿床的可能性就降到40%左右;至於都沒有尿床病史的夫妻,所生子女的會尿床的危險性則只有15%。

嬰幼兒時期指揮小便與否的命令並不是來自大腦,而是像低等動物的行為般,只是一種反射性的動作,因為控制的中樞就位在脊柱的薦椎內;一個人通常都要在腦部的發育成熟,而且經過學習控制的訓練後,小便才能控制自如。在正常的情況下,大多數的小孩子都可於18到24個月大時開始訓練膀胱,而且在3到4歲時就能控制得很好;一般說來,如果女生在5歲而男生在6歲以後於睡眠中仍然無法控制而有漏尿的情形發生,就稱為「尿床」。

傳統的方法或藥物常無法對「尿床」做有效的治療,而且在停止治療之後,「尿床」復發的機會有時竟可高達90%以上。最近醫界提出一個與以前完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尿床」的病因,認為解尿的控制,必須有完整而有力的尿道內括約肌,並且在幼兒早期即需學會維持尿道內括約肌的張力來控制小便,否則,就會尿床。

該研究也給予尿床者提高尿道內括約肌張力的藥物(一種甲型交感神經藥劑),86%的患者一週內見效,而在治療過程中,也有6.7%病人的症狀日漸消失,更令人振奮的是,在接受藥物治療兩個月的128個病人中,約有90%的患者在停藥的追蹤期中都沒再發生「尿床」的情形。此外,只有少數的病人在服藥時會有短暫的頭痛或腹痛,而且,這些併發症都只是短暫的現象,並會自然消失;我們期待這種甲型交感神經藥劑,能夠真正地讓失去童歡的孩子們重展笑顏。
本文作者:醫學博士 謝卿宏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