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體質介紹

中醫理論依據人們飲食好惡、生活起居、身體特徵、疾病症狀…….等,記錄與區分身體的特質,就是中醫的體質分類;根據分類方式的不同,就有不同的體質分類。
 
陰陽是最常見的二分法,也就是人們常常詢問醫師的: 「冷底」與「熱底」。這是中醫理論中,最淺近的體質二分法,將體質分成寒性體質與熱性體質:
                                                                                   
寒性體質
熱性體質
「冷底」
「熱底」
表現特徵
怕冷
怕熱
喜溫熱
喜冰涼
飲食好惡
喜好溫飲、熱食
不喜溫飲、熱食
偏好性味
    溫熱的食物
偏好性味
    寒涼的食物

寒性體質的人們主觀上常常覺得自己手腳冰冷,即使環境溫度不低;跟別人相比也常需要穿戴比較多的衣物;飲食上偏好溫飲與熱食,如果吃到寒涼性的食物,例如西瓜,可能就會腹瀉或者大便溏軟。熱性體質的人們主觀上則覺得自己身體容易發熱,跟別人相比常常穿戴較少的衣物;不喜歡熱騰騰的食物,比較喜歡吃絲瓜、椰子……之類性味寒涼的蔬果。
 
不過常常自認為寒性體質的人們,其實是氣血周流不佳,多運動就會改善手腳冰冷的情況;自認為是熱性體質的人,其實是身體陰血比較不足,所以表現身體發熱的症狀,多休息或者不熬夜的正常作息才是事半功倍的體質調理方法。 
 
飲食的選擇上,依據中醫養生原則,不論熱性體質與寒性體質的人,都要避免冰品冷飲,至於其他食物則可以依照每個人身體當時的條件,選擇寒、熱、溫、涼、平和性味的各式食物,來調理自己的身體。
 
在中醫體質調理上,醫師是不是就開立溫熱藥給寒性體質的人們?開立寒涼藥給熱性體質的人們呢?其實不然。醫師會依據望、聞、問、切四診所得的資訊,分析之後以判斷個體的體質,才開立適合的中藥。

臨床中醫師的體質分類會根據理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例如台灣常見的中醫體質分類為:氣虛質、陽虛質、血虛質、陰虛質、痰濕質、瘀滯質六大類,是臨床上的常用分類,與疾病的症狀表現與預後息息相關;這個分類方法也可以做為一般健康人們的體質分類:

氣虛質:面色偏白,說話聲音低微,不喜歡說話,倦怠乏力,容易流汗,眩暈,心悸。
陽虛質:面色青白,怕冷,手腳冰冷,容易腹瀉。
血虛質:容易倦怠,四肢容易發麻,容易掉頭髮。
陰虛質:睡眠不好,自己覺得手心熱,口乾,喝很多水也不解渴。
痰濕質:體形肥胖,口乾而不想喝水,大便不成形。
瘀滯質:肌膚暗沉,脣舌紫暗,爪甲沒有光澤,肌膚乾燥甚至皮屑脫落,身體容易疼痛。

大陸常見的體質分類則為:正常質、晦澀質、膩滯質、燥紅質、遲冷質、倦恍質六大類。其中第二至第六種描述的是將病未病的先兆。

正常質:體壯力強,面色潤澤,胃口好,耐寒也耐熱,口微乾,大小便正常,睡眠品質佳。
晦澀質:口脣紫暗,眼眶暗黑,爪甲枯槁,肌膚甲錯,身體疼痛。
膩滯質:體形肥胖,身體沉重,口乾而不想喝水,大便不成形。
燥紅質:身體消瘦,面頰潮紅,口燥咽乾,易便秘,尿黃量少,喜好涼飲,睡眠品質不好,心煩,耳鳴耳聾。
遲冷質:身體白胖,怕冷,四肢較無力,身體發冷,容易流汗,面色沒有光澤,大便多不成形,容易掉頭髮,夜晚頻尿,喜好熱飲。
倦恍質:面色偏白,說話聲音低微,不喜歡說話,倦怠乏力,容易流汗,眩暈,心悸,健忘,手容易發麻,容易失眠,眼花。

實際上單一的體質類型並不常見,人們的體質表現大多是複合的體質類型。
 
體質是先天遺傳、個性、生活環境、起居、飲食……等因素,經年累月影響下,身體所表現的特質。生活作息的調整、飲食的適當選擇,甚至個性的修正,才是體質改變的根本方法。
本文作者:臺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江佩蓉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