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淺談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在介紹肩關節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之前,首先先簡介肩關節的構造。肩關節是由肱骨(上臂骨)及肩胛骨所組成,在兩塊骨頭相接處由關節唇,關節囊,及許多韌帶所包覆,再外面又由四條肌肉(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作環形的包覆,此四條肌肉稱作旋轉肌袖,負責執行肩關節做各個方向的活動,十分重要。除上述構造外另有肩峰下滑液囊,滑液囊乃一囊狀構造,存在於身體各部位,包括肩膀、手肘、臀部、膝蓋,主要功能為減少相鄰肌腱、肌肉與骨頭間的磨擦,肩峰下滑液囊,顧名思義是位於肩峰之下,棘上肌之上,主要功能在於減少肩峰與旋轉肌袖肌腱磨擦。

臺南醫院新化分院復健科陳柏仁醫師表示肩關節夾擠症候群,或稱為旋轉肌袖夾擠症候群(rotator cuff impingement)最早是在1972年由Neer學者所提出。他描述這個症候群是當肩膀在做前彎同時內轉的動作時,旋轉肌袖肌腱在肩峰的前下側受到了夾擠。夾擠症候群的特徵是旋轉肌袖肌腱或肩峰下滑液囊發炎進而產生肩膀疼痛。

此疾病的進程可以分成三個時期,第一期,常見於小於25歲的年輕人,在旋轉肌袖發生急性發炎,水腫,或是出血;此一時期病程通常可逆且往往不需要開刀。第二期常見於25歲至40歲之間,此期的旋轉肌袖由發炎或出血進展成纖維化或肌腱炎;此一時期病程對保守治療可能有效,但部分也可能需要手術治療。第三期則常見於40歲以上,常可見到旋轉肌袖肌腱發生斷裂,且尖峰可見骨刺;此時期常需要做手術肌腱修補或是做尖峰整形。

陳柏仁醫師指出治療方法可分成急性期,恢復期,與維持期。急性期目標在於減緩疼痛、發炎,預防肌肉萎縮,在不痛範圍下維持肩關節活動度。減緩疼痛的方法包括口服藥物、物理治療(冰敷、電療、熱療等等)或局部藥物注射。局部藥物注射在隨著超音波的進步下,可將藥物準確的注射至目標處以達到療效。恢復期的目標在於恢復正常肩關節活動度,在執行日常生活或工作或娛樂活動而不感到疼痛。此時期會在治療師的監督之下加強做肩關節各個方向的伸展及相關肌肉的肌力、耐力訓練。維持期則除了持續自行執行上述的肌力、耐力訓練之外,更重要是教導如法避免再受傷,或是甚麼是受傷的前兆,進而避免惡化。同時也可藉由修正平常可能造成傷害的活動來避免傷害。
本文作者:臺南醫院新化分院復健科 陳柏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