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出任務 養生抗老全方位

人們平均壽命延長,但是活得久也要活得好,若能及早遵循中醫養生之道,設法強化體質,減少病痛,才能提高下半輩子的生活品質,讓長壽成為真正的幸福。談抗老、談養生,飲食、中藥和穴位按摩是相輔相成的鐵三角,只要持之以恆的付諸行動,必將受益無窮。

飲食:跟著季節走
在飲食方面,中醫反對過進肥甘、恣食生冷之外,並且強調「食能以時,身必無災」,也就是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來考慮飲食的宜忌。諸如在陽氣生髮的春季,常吃一些清淡甘涼的水果蔬菜,以免積熱在裏;在陽氣隆盛的夏季,常遇暑濕,人體汗出較多,應常吃一些利濕消暑、養陰益氣之品;在陽氣收斂的秋季,氣候涼爽乾燥,宜多吃一些生津養液的食物;在陽氣潛藏的冬季,則宜酌加溫補。

中藥:食療好角色
在中藥方面,《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3個品級,其中「上品120種為君,無毒,主養命,可久服。」這些中藥藥性溫和、副作用小,即使久服常服也不會有害,如果對症,更可以達到輕身延年、養生保健的功效。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可以根據症狀、年齡及需求來選擇適合的藥物,配合時令,以藥膳或茶飲的方式服用。若適時諮詢醫師的建議,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預防感冒的好夥伴:黃耆
黃耆甘、微溫,歸脾、肺經。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免疫力不好、常常感冒的人。兩三片黃耆加1片甘草沖茶飲用,或是黃耆、大棗、枸杞適量煮水當茶喝,就可以達到補氣的功效。

● 精力充沛不會累:人參
人參自古就是補養聖品,白參甘苦,微涼,紅參甘溫。歸心、肺、脾經。《本草備藥》記載其能「大補肺中元氣」、「治虛勞內傷」。長期勞累、體力腦力消耗多的人,早晨1杯人參茶,能提供一天衝刺所需要的能量。根據研究,人參中的成分,也有抗癌及調節免疫的功效。人參種類繁多,容易口乾舌燥者可用白參,或以石柱參、西洋參取代。

● 天天都有好臉色:紅棗
女人以血為本,許多女性在生理期後會自行服用四物湯、生化湯來調養,其實除此之外,平日常以紅棗泡茶服用,不但好喝,更有養血安神的功效。紅棗甘溫,歸脾、胃經,含有一些微量元素,是便宜又營養的藥材。冬天可以加桂圓,滋補安神;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者可加廣陳皮泡茶沖服,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

● 全身上下暖呼呼:生薑
薑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舉凡輕微的感冒初期、吹到冷風就容易咳嗽、喝冰涼飲料引起的胃痛、暈車等,都可以用生薑煮湯飲用,適量加些黑糖,口感更好。冬天容易手腳冰冷、或是女性月經來則下腹冷痛不適,可以選用老薑,使溫暖的效果更明顯。

● 提神醒腦不健忘:天麻
天麻甘平,歸肝經。《本經疏證》:「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有平息肝陽、通絡通腦的功效,時常需要動腦用眼的學生及上班族,以天麻加枸杞、黃耆、甘草煮茶飲用,能保腦筋靈光、思緒清晰。若是老人有記憶力減退、失智、腦神經衰弱傾向,更可以天麻、遠志、甘草煮水代茶飲用,或在蒸魚、燉雞等食物中加入數片天麻來延緩老化。

● 胃口大開好消化:山藥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中藥所用的山藥又稱薯蕷,是薯蕷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薯蕷的根莖,其色純白,質地堅硬緊密,主產於河南、江蘇、廣西、湖南等地,與市售的日本山藥或台灣山藥不同。山藥具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的功效,腸胃不好,時常腹瀉的人,可用山藥燉排骨,一方面調理腸胃,一方面也能補充營養;食慾不振的小兒,可用山藥煮粥食用。

● 養顏美容不可缺:薏仁
薏仁有利水健脾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的正常運作,新陳代謝好,自然就會顯得容光煥發。夏天濕熱,全身沈重懶得動,來碗薏仁湯正是時候!不論是綠豆薏仁湯,或是將綠豆加入四神湯(山藥、茯苓、蓮子、芡實)中,都可以強化腸胃。市售薏仁有大薏仁和小薏仁兩種,大薏仁的藥效較佳,小薏仁的口感較好,可依個人需求及喜好選擇。但需注意薏仁屬性偏涼,慢性腹瀉者或孕婦在使用時應稍加留意,不宜過量。

穴位:按對才有效
按照中醫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3大作用,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因此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穴位按摩保健的效果雖因各人的年齡、體質而異,但只要持續這麼做,對身體健康有益而無害。以下提供幾個常用穴位給讀者作為保健上的參考:

1.太陽穴
定位:眉毛和外眼角之間,向旁1寸凹陷處
作用: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按摩太陽穴給大腦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
適用族群:時常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者。
操作方法: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按或揉按兩側太陽穴約1分鐘,偶而可稍用力使太陽穴微感疼痛。

2.印堂穴
定位:面部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作用:疏散頭部風邪,緩急通竅止痛。
適用族群:頭痛、前頭痛、失眠、鼻塞、流鼻水、鼻炎、目眩者。
操作方法: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點按本穴1分鐘,反覆多次。長期按摩此穴還能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頭 部 穴 位

3.風池穴
定位:枕骨下兩側凹陷處
作用:提高人體抵抗力來緩解不適。
適用族群:易頭痛、耳鳴、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肩背痛、落枕者。
操作方法:用雙手大拇指分按兩側風池,餘4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撚旋轉各50下。

4.人中穴
定位:鼻唇溝中點
作用:清熱寧心,鎮靜安神。
適用族群: 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頭痛、眩暈者。
操作方法: 用食指中指交疊揉按,中指指腹按人中穴。

上 肢 穴 位

1.合谷穴
定位: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偏食指側,雙手都有。
作用:緩解各種疼痛。合谷穴乃十總穴之首,中醫學認為合谷穴能夠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長期按揉刺激,有利健康。
操作方法: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緊一鬆地按壓,頻率約為每2秒1次,即每分鐘30次左右。
注意事項:體質較差的病人,按摩時不宜給予較強刺激。孕婦不要按摩合谷穴。

上 肢 穴 位

2.神門穴
定位:手腕關節掌側面,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作用:提高心臟功能,緩解機體不適。用於治療健忘、失眠、多夢、情緒煩躁、胸痛、便祕、食慾不振等病症。
操作方法:拇指指端按壓此穴2秒鐘,然後放開。反覆幾次,效果更佳。

3.內關穴
定位:手腕關節掌橫紋上2寸(即3個手指幅寬)正中央,兩根筋的中間,按壓有痠脹感。
作用: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穴,十總穴之一,「內關胃心胸」,意即可作為治療胃系、心臟疾患、胸腔疾患的按摩要穴。有降逆止嘔、寬胸理氣、緩急止痛、寧心安神等作用
操作方法:以指尖或指腹有節奏地按壓並配合一些揉的動作,拇指用力點壓1-2分鐘,再揉按1-2分鐘,交替進行,直至症狀緩解。

下 肢 穴 位

1.足三里:(人體第一保健與強壯要穴)
定位:膝關節處,外膝眼穴下3寸(4個手指幅寬),脛骨外旁開1手指。
作用:十總穴之一,「肚腹三里留」,常用於解決消化系統的問題,如腹痛、腹脹、便祕、腹瀉、嘔吐等。
操作方式:不限時間和場地,每天都按揉才有效。

2.三陰交穴
定位:雙腳內側,在踝骨突出的骨上3寸(4個橫指幅寬)。
作用:十總穴之一,「婦科三陰交」,除對婦科疾病有療效外,對消化系統疾患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等亦有奇功。
操作方法:以指腹有節奏地按壓並配合一些揉的動作,拇指用力點壓1-2分鐘,再揉按1-2分鐘,交替進行,直至症狀緩解。

胸 部 穴 位

1.膻中穴
定位:胸前正中兩乳頭連線中點。
作用:寬胸理氣,清熱除煩。
操作方法:用中指按壓或先逆時針後順時針轉圈按摩,早晚2次。

腹 部 穴 位

唐代名醫孫思邈:「腹宜常摩,可去百病」;《黃帝內經》記載:「腹部按揉,養生一訣」;宋代文豪蘇東坡善於自摩丹田養生術,曾吟詩曰「一夜丹田手自摩」。

1.天樞穴
定位: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2寸處。
作用:解決消化問題,可以改善便祕、腹脹、腹瀉、臍周圍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症。
操作方法: 用兩個拇指頂在天樞穴,然後做輪轉按摩。

2.氣海穴
定位:臍下1.5寸
作用:為常用的保健及強壯養生要穴,可提高抵抗力。
操作方法:用中指按壓或先逆時針後順時針轉圈按摩。早晚2次。

3.關元穴
定位:肚臍下3寸(即4個橫指幅寬)
作用:緩解消化系統功能的紊亂
操作方法: 用中指按壓或先逆時針後順時針轉圈按摩,早晚2次。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 醫師 張家綺.黃敬軒.郭大維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